国网新疆电力2小时前
“灯火漫卷的万里山河,初心换回了百年承诺。”当《灯火里的中国》旋律回荡在天山南北,悠扬的歌声似春风拂过草原,又若音符穿越林立铁塔,在城市霓虹与乡村篝火的交织中,让每个人的幸福生活愈发具象……
从1909年伊犁维吾尔族商人木沙巴也夫在皮革厂点亮新疆第一盏灯,开启新疆电力工业发展序幕,到如今构建起“内供五环网、外送五通道”的电网格局,新疆电网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对一代代为之奋斗的电网人而言,变化的只是外在形态,不变的始终是“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初心。
8月6日晚,特克斯县“八卦城之夜”的灯光如往常般次第亮起,古老街区在现代光影映衬下,飞歌曼舞与美食飘香交织,满是活力与浪漫。作为新疆“文化润疆工程、旅游兴疆战略”的重点项目,它更是伊犁州丰富旅游形态、提升游客体验,推动特克斯县文化、旅游、经济与民生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
八卦城全貌。特克斯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而在这片升腾的烟火背后,一群身着工装的电力工人已悄然投入忙碌。用电高峰时段,他们为每个摊位“问诊把脉”,指导商户固定插线板、规范布线,主动问询客户对供电质量和服务的需求,普及安全用电常识,引导商户安全规范用电。
灯火璀璨中,在国网特克斯县供电公司工作40余年的老党员郭延光感慨万千:“变化太大了!谁能想到,50多年前还靠一座小水电供电、电力短缺的小县城,如今能发展成世界级旅游名城。”
国网伊犁伊河供电公司员工在“八卦城之夜”街区开展安全用电日常巡视。刘帆 摄
“八卦城之夜”不仅留住了八方游客的脚步,更让许多人体会到温暖与温情,从他乡变故乡,在特克斯县定居下来。距离县城90公里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琼库什台村,就有一位来自福建的95后青年林钰淇,在这里开起了民宿。
“当地旅游旺季有三个月,旺季时房间要提前预订,每天都能接待十几位游客,大家反馈都很好。”林钰淇介绍,如今特克斯县已将游牧民族传统生活方式与旅游体验深度融合,比起早期单纯提供住宿的“农家乐”,现在的民宿更像一个文化窗口。
而7年前,琼库什台村村民还只能依靠太阳能光伏板和政府投资的小水电供电,受昼夜与季节影响,每天仅能维持几小时照明,大功率家电根本无法使用,严重制约着村子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农牧民生活改善。
琼库什台村如童话般的自然风光。特克斯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2018年9月,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国网新疆电力党委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争取635万元项目资金,为该村架设10千伏玛乔线琼库什台支线28千米,新增3台变压器(总容量700千伏安),彻底结束了村子未通大电网电的历史。
随着旅游产业兴起,这个原本偏僻的牧业村一跃成为特克斯县旅游的靓丽名片。为进一步提升文旅环境,2020年5月,供电公司协助景区将所有架空线路改为电缆入地,并新增4台箱变(总容量900千伏安)。
2021年8月,国网伊犁伊河供电公司新建特克斯县琼库什台35千伏输变电工程,投运35千伏变电站1座(容量10兆伏安),新建35千伏线路43.5千米,解决了原有10千伏玛乔线琼库什台支线供电半径过大、线路过长、可靠性不足的问题。
结合琼库什台村负荷增长情况,2023至2025年,国网伊犁伊河供电公司陆续实施台区配网建设工程,还储备了10千伏琼德线120号台区、146号台区增容改造及琼库什台景区10千伏双电源改造工程,为村子未来发展筑牢电力保障。
国网伊犁伊河供电公司员工在琼库什台村检查客户配电设施。刘帆 摄
截至目前,琼库什台村的旅游配套设施已颇具规模,基本建成“全电景区”。全村现有165家民宿提供住宿,其中130余家附带餐饮服务;另有3家专业旅拍工作室、12个家访点。清洁能源的推广与基础设施的提升,让这个昔日贫困村落蜕变为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成为以文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也在向着打造国家级哈萨克族名村稳步迈进。
在大美新疆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新时代,特克斯县琼库什台村的故事只是缩影。从无电到有电再到用好电,村子用了7年时间;而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的光辉历程中,琼库什台村更像一个迎着朝阳奋力奔跑的孩童,正跑进所有人的“诗与远方”。
百余年前,第一盏灯的微光如烛火,尚未照亮整个伊犁河谷;百余年后,疆电外送的壮丽画卷已铺展至千里之外的川渝大地。从以火电为主到绿电占比大幅提升,新疆电网正让清洁能源跨越山河,点亮神州大地的大道霞光。
编辑:李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