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下午,据相声演员苗阜、天津知名相声主持人小佀老师处消息,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杨少华在天津逝世,享年94岁。 这位以独特“蔫哏”风格和晚年荧幕形象深入人心的老艺术家,走完了他充满传奇且坚韧的一生。
杨少华,1931年出生于北京,中国内地相声演员、影视演员。代表作品有《枯木逢春》《危言耸听》《最佳顾客》《杨光的快乐生活》等。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子扬
噩耗忽至,幽默大师未能再“破谣”
消息传来,令人扼腕叹息。这些年,杨少华几乎成了“被去世”谣言的专业辟谣者。2018年冬天,一张他插着氧气管的照片在网络上疯传,引发“又一位相声老先生倒下”的恐慌。然而几天后,他与儿子杨议拍摄的辟谣视频迅速刷屏:老人精神矍铄,与儿子玩着拍手游戏,笑声爽朗,用标志性的天津腔向观众“报平安”:“嘛钱不钱的,乐呵乐呵得了!”
2023年,谣言再度升级。有自媒体言之凿凿称其“病危”“吃饭无力需保姆抱”,更离奇地编造出“杨少华坐拥500亿资产,遗产分配引家庭矛盾”的荒诞剧情。面对甚嚣尘上的流言,杨少华依然选择了最擅长的武器——幽默来化解。当儿子故意问“网友都说您有500亿”时,老人瞪大了眼睛,一脸无辜又好笑地反问:“啊?谁说的?我没那么多钱!”这种举重若轻的回应,让谣言不攻自破。
类似的情景在他晚年反复上演。面对不时袭来的“病危”传闻,这位老人不仅不恼,还常常反过来安慰担忧的粉丝:“一个人要认真地生活!心态顶得上灵丹妙药。”一次病愈后,他更在镜头前轻松打趣:“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以后要好好锻炼,不给孩子添麻烦。”
这一次,逝世的消息再度传出,无数喜爱他的观众期盼那个熟悉的辟谣视频和那句轻松的“乐呵乐呵”,最终却只等来了沉痛的官方确认。那个用笑声一次次击碎谣言的“老小孩”,这一次真的谢幕了。
坎坷来时路,贫民窟走出的相声名家
杨少华的艺术之路,起步于生活的泥泞。1931年生于北京一户贫寒人家,童年艰辛,曾靠捡废纸、捡煤核度日。13岁那年,他进入西单一家鞋厂当学徒,隔壁启明茶社里传出的阵阵由相声引发的笑声,成了照亮他灰暗少年时代的一束光。
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少年时期。茶社的常宝霆不忍心看好友的天赋被埋没在跑堂生涯中,恳求父亲、相声名家常连安帮助杨少华学艺。由此,杨少华得以拜入相声大师郭荣启门下。
启明茶社倒闭后,杨少华流落至天津,为了生存,在大明钢厂当起了钳工。一家人挤在仅有9平方米的小屋里,生活的重压让“儿子们吃起饭来跟狼似的”。为了养家糊口,他白天在工厂抡铁锤,晚上则到街头“撂地”说相声,在生活的夹缝中坚持着对相声的热爱。
一次,相声泰斗马三立偶然听到了杨少华的表演,对其天赋大为欣赏。马老一句饱含温情与肯定的鼓励,让漂泊多年、饱尝辛酸的杨少华瞬间泪流满面。这份知遇之恩,为杨少华在相声界站稳脚跟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大器终晚成,“蔫哏”宗师枯木逢春
直到年近花甲,杨少华才迎来了艺术上真正的爆发。他与搭档赵伟洲合作的经典之作《枯木逢春》,将他独特的“蔫哏”表演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技惊四座。观众们惊喜地发现,这位默默捧哏大半辈子的演员,原来浑身是戏,每一个细微的表情、每一次看似迟钝的反应里,都蕴含着令人捧腹的机锋。
“蔫哏”从此成为杨少华独树一帜的艺术标签。他塑造的角色表面木讷、反应“慢半拍”,甚至有些呆板,实则内藏机巧,冷不丁甩出一句台词,便能引爆全场笑声。 这种别具一格的表演方式,终于在杨少华的花甲之年,为他确立了无可争议的艺术地位,成就了“蔫哏宗师”的美名。
年过六旬,杨少华的艺术生命反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作高峰。2002年,71岁高龄的他与儿子杨议合作《如此办学》,一举夺得CCTV相声大赛一等奖,父子同台,佳话频传。随后,他们共同主演的《杨光的快乐生活》系列电视剧风靡大江南北,杨少华塑造的那个操着地道天津腔、善良诙谐的慈祥老头“杨光父亲”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几代观众的共同记忆。
暮年赤子心,江湖守望者与薪火传承人
晚年杨少华最令人动容的,是他那份提携后辈、守望相声艺术的赤子之心。2021年,当郭德纲在天津开办德云社分社时,90岁高龄的杨少华不顾病体孱弱,执意亲临现场。郭德纲曾感念,如果没有杨少华当年的鼎力支持,就没有他在相声界的今天。
2018年,87岁的杨少华与林永健、李明启等人合作表演小品《为您服务》。当春晚绚丽的灯光打在这位老人身上时,他已然走过了从少年学徒到一代名家的整整七十余载漫长而曲折的从艺之路。
也是在这一年,杨少华与儿子杨议共同创办了“杨光相声社”,杨少华、杨议、杨化然等杨家几代人纷纷登台献艺。耄耋之年的杨少华,依然坚持登台,为观众带来欢笑,向徒弟传授技艺。这份近乎执拗的坚持,源于他对相声艺术刻入骨髓的热爱,也是他对这门传统艺术薪火相传的自觉担当。
笑声永驻,艺魂长存
杨少华的离去,带走了一个时代独特的笑声。他的一生,是草根逆袭的励志史诗,是大器晚成的艺术典范,更是用豁达幽默对抗命运、笑看风云的人生教科书。从少年贫寒的学徒到钢厂挥汗的工人,再到街头“撂地”的艺人,最终成为“蔫哏”一代宗师、荧幕上的“快乐老头”,他每一步都走得艰辛,却始终用乐观和坚韧铺路。如今,相声舞台上,依然回响着杨氏“蔫哏”相声的独特韵味,那是他艺术生命最鲜活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