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雪华、周洁莹、翁淑贤 通讯员许咏怡
7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发布通知称,禁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这是一项什么手术?哪些患者做了这项手术?手术真的有效吗?为何禁止?根据《2015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报告》,全世界每3秒钟就会新增一名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记者走访了多家医院与相关专家。
为何叫停?该技术处于早期探索阶段
出于坚持审慎、科学、严谨的原则,国家卫生健康委依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组织专家开展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评估论证工作。综合评估认为:该技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尚缺乏相关临床前研究的直接证据,该技术处于临床研究早期探索阶段,适应证及禁忌证尚不明确,其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和卫生经济学证据。
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决定禁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
颈深部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英文缩写为LVA)是一项什么手术?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在对通知进行解读时指出,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是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将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的手术,主要用于治疗顽固性淋巴水肿等;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是将颈部深层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的手术。
资料显示,LVA是由浙江省人民医院手外科原主任、杭州求是医院院长谢庆平首创的一种淋巴显微外科术式。该手术最初用于治疗淋巴水肿,2020年9月,谢庆平正式为一位老年认知障碍患者进行了颈深部LVA手术。
本地现状:广东多家医院曾开展LVA
在广东本地,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报道并不多,多家三甲大医院表示,“我们并未开展该手术”。
记者检索发现,2024年4月11日,一例颈部LVA在东莞市茶山医院实施,院方表示这是广东首例该类手术,“为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而东莞市茶山医院正是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完成LVA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试验注册的医院之一。
其后一年时间,茶山医院王海文团队已经为60多位患者实施颈部LVA,“是广东最多、全国可数的开展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医院”。院方介绍,这些患者有的来自辽宁、湖南、广西、江西,更多的来自东莞各镇街和邻近的广州、深圳等地。
2025年2月,“2024年东莞市高层次医学专科团队引进培养项目名单”发布,茶山医院引进的杭州求是医院谢庆平超级显微外科专业团队名列其中,研究方向正是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LVA)治疗脑功能性疾病。
而在广州,首例颈深部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则是出自一家三甲医院,该院2024年5月为一位80岁男患者、一位43岁女患者在同一天进行了颈深部淋巴管—静脉吻合术,他们都是该院记忆门诊就诊者。院方介绍,在此前的2024年3月起,该院阿尔茨海默病临床研究中心与淋巴显微外科合作,在广州市率先启动了这项研究。院方并未向记者提供至今手术量,但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通知,目前已经停止了该项手术。
记者采访获悉,广州多家曾开展过这一手术的医疗机构,目前均已按照国家部署和要求停止了相关手术。
是否靠谱?评估疗效不像患者感受这么简单
在东莞市茶山医院,莫老先生告诉记者,他74岁的妻子确诊阿尔茨海默病5年,已经无法下床活动,一个人都认不出;做了LVA两天后,她能自己慢慢行走,还能认得他了。另一个患者、东莞洪梅的梁奶奶也同样做了LVA。她的孙女说,老人确诊阿尔茨海默病已经好几年,术前她完全不认人;术后再跟她讲话时,她眼神清澈,有了目光交流。
类似的患者故事在广州开展LVA的医疗机构也有不少。其中一位67岁男患者,已经不认识人,有时找不到厕所,衣服当裤子来穿。今年4月他在医院接受LVA手术治疗,术后当晚即有明显改善,能认识家人,和其他亲属视频时也能叫出名字,且效果持续改善;一周后在门诊随访,患者精神面貌良好,可以自然沟通交流。院方提供2024年5月为两位患者开展手术后情况,表示男性患者术后次日认知评估提高2分;女患者术后次日表情丰富,能辨别方向,眼神聚焦,能回答问题。
不过在医生眼里,评估手术疗效并不像患者、亲属感受这么简单。
LVA术式首创者谢庆平表示,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通用量表,他和团队会观察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的通用量表测试结果,在原来数值基础上增长30%以上的才会被归类为具有显著提升效果。他透露,团队统计到的能归类为具有显著提升效果的患者约占60%。
人们也关注到,开展LVA手术的多为非大型、非中心医院,业内专家认为,尽管淋巴管直径只有0.1毫米—0.2毫米,淋巴管与静脉的吻合需要在放大倍数为10倍—40倍的手术显微镜下操作,LVA需要高度的显微外科技术和精确的手术操作,大医院想要开展并不难。只是LVA尚处于试验阶段,无全国统一的操作规范,甚至患者准入门槛、手术具体操作细节、主刀医生所属专业等方面都有差异。一位广州三甲医院神经外科专家甚至坦言“这项技术目前看来并不成熟”。
相关专家:争取尽快用成熟技术服务患者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通知要求,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督促辖区内医疗机构停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并做好有关患者的随访服务等工作。同时,在该技术具备充分相关临床前研究证据后,指导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强临床研究设计,在伦理委员会充分论证的前提下,科学、规范开展临床研究。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根据临床研究情况,适时对该技术临床应用再次组织论证。
如果机构和人员在通知印发后仍使用该技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将面临严肃处理。
对于国家叫停这一手术,广州一位开展过此类手术的神经外科专家表示,作为一项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技术,确实不应该开展太快太多。这位不具名专家表示,从临床上看,“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近期效果还是不错的,一些病人手术第二天就能看到症状有明显的好转。但这毕竟是一项新技术,远期疗效目前是无法明确的。如果范围铺开过大,容易被一些良莠不齐的医疗机构用于追名逐利,造成过度医疗,对于广大患者来说不是一件好事。专家认为,这样的新技术临床研究,应该由真正有科研能力的正规医疗机构在经过严格审批后规范、合规地开展,并对病人进行长期随访,严密观察其远期疗效。
广州相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国家此次叫停阿尔茨海默病手术并不在意料之外,“相信下一步职能部门会重新制定管理规范并开放申请,那么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依然有机会开展相关研究,争取尽快用成熟的技术为患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