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视听7小时前
故事讲述人:耿兵
我叫耿兵,1968年出生在如今的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那会儿它还叫乌鲁木齐铁路中心医院。我的父亲是1955年响应国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号召来新疆的建设者。打小跟着父母在医院周边长大,这儿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刻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透着说不出的亲切。
后来我长大了,也像父亲当年一样响应号召去当了兵。在部队的几年,我磨练出不服输的劲头,也更明白了“坚守”两个字的分量。退伍之后,我心里最惦记的还是这所从小长大的医院——毕竟是看着我出生、陪着我长大的地方,总觉得这儿才是最安稳的“家”。就这样,我回到了这里工作,一干就到了现在。如今我是医院保卫科的科长,这些年医院的每一点变化,都清清楚楚印在我心里。
记得小时候,医院所在地远不如现在这般热闹。最初规划在楼外环绕一圈铁路路徽,但那时条件有限,资金没到位,最终只建成了主体“工字楼”。那时候医院正大门对面的河南路,跟现在比简直是两个世界。路上跑的不是现在的汽车,而是窄轨的小火车,“哐当哐当”的声音能传老远。看着河南路从窄窄的小路变成如今车水马龙的大道,我总觉得,这路的变化,就是新疆一点点变好的样子。
咱们这所医院,说起来还有段光荣的历史。我们医院1937年始建于江苏镇江,时为抗战医院,后随部队转移至云南,最终随铁路队伍扎根新疆。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这是咱们医院的骄傲。以前医院主要是为铁路职工服务,2005年的时候,医院划归到了新疆医科大学,名字也改成了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从那以后,医院的变化就像按下了“快进键”。
以前院里就几栋老建筑,除了“工字楼”,就只有几间小平房。划归医科大学之后,新楼一栋接一栋盖起来——2007年新住院楼建成的时候,我们全院人都特别激动,后来又陆续盖了住院三部、贵宾楼。现在你再去院里看,除了放疗楼、食堂、感染楼这几栋老房子是以前留下来的,剩下的全是亮堂堂的新楼。病床也从以前的几百张,增加到现在能接待上千个病人,服务的人也从原来的铁路职工,变成了全疆各地来的各族群众。每次看到患者在新楼里得到救治,我心里都特别踏实,觉得医院真的帮到了更多人。
我今年57岁了,也见证了医院从曾经的老“工字楼”,到如今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医院;从门口跑小火车的窄路,到如今车水马龙的繁华大道;从父亲那代人扛着行李来建设新疆,到我这代人守着医院见证新疆变好,每一个变化都让我觉得骄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了,这70年里,新疆的天更蓝了,路更宽了,医院的设备更全了,老百姓的笑脸也更多了。往后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来源:新疆广播电视台/丝路视听
投稿人:耿兵
一审:余飞
二审:丁茜
三审:徐浩宇
编辑:陈奕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