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融媒体中心7小时前
天山与沙漠的夹角间,曾有一片被时光遗忘的土地,这里,超50%面积是山地荒漠,牧民逐草而居,农民靠天吃饭,年轻人背着行囊纷纷出走。而如今,当303.3万游客年复一年涌向这里的传统村落,当5000兆瓦绿电从戈壁滩直送华东平原,当哈萨克族牧人脱下毡房里的旧衣、穿上新能源车间的工装,这座边陲小城用一场“三级火箭”式的逐级跃升,在西北大地上写下了最动人的“绿色崛起”叙事。
它是自治区成立70年沧桑巨变的微观切片,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在边疆落地生根的生动样本。当我们循着“追风逐日”的轨迹深入,会发现木垒的每一步蜕变,都藏着边疆从“被动生存”到“主动贡献”的觉醒密码。
第一级火箭:让山河说话,把“贫瘠土地”酿成“文化富矿”
木垒的觉醒,始于一场对“自身”的重新定义。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种子落进土里,那些沉默的山河突然有了声音:世界最响的鸣沙山群、地球最古老的原始胡杨林、万亩旱田铺就的“自然调色板”,还有9个藏在天山褶皱里的国家级传统村落都是木垒最独特的家底。
当山河的壮美与文化的厚重相遇,木垒终于明白:所谓“金山银山”,从来不是对自然的索取,而是与自然的对话;所谓文旅IP,也不是凭空打造的噱头,而是对土地深情的书写。
第二级火箭:向荒漠要电,把“风光”变成“真金白银”
如果说生态文旅是木垒的“破局之笔”,那新能源产业,就是它撬动时代的“龙门一跃”。
这里年均6.5米/秒的风,是天然的动力;年超3000小时的日照,是免费的燃料。当国家“双碳”战略的东风吹过,当新疆“十大产业集群”的布局落地,木垒接住了时代的机遇。
当风被驯服为平稳的电流,当灼热的烈日转化为清洁的能源,木垒用实践证明:边疆的“劣势”,只要找对方向,就能变成国家战略的“优势”;荒漠的“贫瘠”,只要乘上时代东风,就能生长出绿色的希望。
第三级火箭:靠科技赋能,让“牧羊人”变成“新工匠”
木垒的崛起,最动人的从不是“资源输出”,而是“内生动力”的觉醒:当每一个细胞都迸发活力,当“人”成为变革的核心,这座小城才算真正站稳了脚跟。
如今,在木垒8.9万人口里,近万人洗净手上的泥土,走进了新能源车间、刺绣、文旅景区等新兴行业,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5万元。
读懂木垒,就读懂了边疆奋进的力量
它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却有着“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它没有与生俱来的优势,却有着“向困难要机遇”的智慧。
木垒的崛起,是自治区成立来70年从贫瘠到富饶、从闭塞到开放的缩影,是中国式现代化在边疆“因地制宜”的实践——它让我们看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并行不悖,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可以共生共荣,边疆地区与内地发展可以同频共振。
从“逐水草而居”到“追风逐日而行”,木垒的每一步,都映照着国家“双碳”战略与乡村振兴政策的东风,承载着边疆人民敢闯敢干、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当风沙被驯服为电流,当烈日滋养出财富,当牧民变成新工匠,木垒的故事告诉我们:边疆从来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充满希望的沃土”;发展从来不是“单一的路径”,而是“因地制宜的创造”。
这不仅是一部地方的绿色崛起史,更是一曲献给中国西北大地的“现代化赞歌”。你若读懂木垒,便读懂了边疆奋进的力量;你若看见木垒的现在,便看见了中国边疆更广阔的未来。
编辑: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