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12小时前
在玉兰人家的养老社区,记者再次见到游本昌。时隔一年,游老坐上了轮椅,虽然腿脚不如之前方便,听力也略有下降,但是老人精神矍铄,思路清晰。
2025年6月30日,正值七一前夕,游本昌通过连线与中国国家话剧院主会场的另外7名预备党员一同宣誓,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记者 王宁:在您准备入党誓词之前的那一个月,您心里得怀着什么样的情感,真的准备了一个月?
国家一级演员 游本昌:不止,我说少了。
记者 王宁:为什么要准备这么久?
国家一级演员 游本昌:因为誓词的内容让我觉得,真是字字珠玑,过去我们在中央戏剧学院上课时候,老师说战国时期叫君子重然诺,一言九鼎,不然怎么会士为知己者死呢?所以说出来的话就是然诺,这个誓词就更不得了了。所以在我心中的分量自然而然的就是很重,何况你在发誓,你在宣誓,必须要记在我的脑子里头,这是我应该做到的誓词,对党的誓词。
记者 王宁:所以说这是您新的开始了。
国家一级演员 游本昌:灯塔,一座新的灯塔树立起来了,照亮着我未来的生活道路。这就叫归宿。
记者 王宁:如果您曾经饰演的济公,看到您戴上党徽,他会说点什么。
国家一级演员 游本昌:这是必然的,这是在一个向上向善的路上,是在向未来的路上,未来是什么,就是以自己所能做到的,所能想到的,最理想的标准,未来就应该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幸福。
游本昌以年逾九旬高龄入党的经历,恰如他演绎小人物的一生,凝聚了,“一辈子准备着”的信念。1956年,游本昌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央实验话剧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国家话剧院工作。他在话剧《大雷雨》中饰演一位无名无姓无台词的农奴,这段经历看似平凡,却是游本昌艺术生涯中“以小见大”的起点。
为了这个角色,游本昌查阅了19本书,设计了瘸腿,气喘等角色特征,通过细节展现极端压迫烙印在农奴身心之中的恐惧与卑微。
从无名小角色起步,游本昌用肢体语言传递微光,为一句台词揣摩市井语气,把生活细节融进角色。20世纪80年代,游本昌开启了哑剧创作,鲜为人知的是,新中国首场哑剧演出就是由他开创。40多年前,那场演出的节目单,纸面虽已泛黄,却藏着他在哑剧舞台拓荒的热忱和匠心。一年前的采访中,游本昌专门给我们带来了这份节目单。
1984年的除夕夜,游本昌带着他的哑剧《淋浴》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
记者 王宁:那个时候您五十多岁,好多人都说这多累,哑剧也不挣钱,也没多少人看,别干了。
国家一级演员 游本昌:这个形式是我最喜欢的,而且我觉得我能表达,因为我心中的东西是很充实的,这表达出来是很自然、舒服的,我觉得这个就是内心世界的展示。而且它不光是远距离,近距离近到你光看我的眼睛,就能感觉到瞳孔里是什么。
记者 王宁:还会回想起那个时候创作的兴奋,创作的快乐吗?
国家一级演员 游本昌:这才是一个演员他能够享受到的,一种独特的喜悦感、快乐感,一种真实、欢喜、快乐。
哑剧《淋浴》让人们记住了这个不需要台词,只需要表情动作就能够把大家逗乐的游本昌。1985年,他迎来了演艺生涯中最重要的角色,电视剧《济公》中的济公一角。他将哑剧元素加入到济公的表演中,也用自己的理解丰富了这个角色。
记者 王宁:您知道您入党的新闻被大家看到的时候,好多人开始考古,把您过去饰演济公的那些片段又都拿出来做成小视频,我看了看,有一个动作被转发特别多,就是拿着蒲扇吹口气,那笸箩里就有铜板,您自己加的戏,买了馒头把钱给人放下,您说小恶也是恶,为什么?
国家一级演员 游本昌:恰恰就是创新,因为有了人民的立场,所以才有了标准,这个是加在济公身上的灰尘,应该把它掸掉,这是糟粕的东西,所以当时我就说它本身是个传说,是美丽的传说,我们也可以编,这个编是按照我们的标准编,教育下一代,传承下去,这完全不是篡改,是丰富,是发展,是更完美,是更正确,更有声有色,更神妙。
记者 王宁:那个时候您去新加坡演出,住在一个比较豪华的酒店,导游还问您,有钱人的感觉好吧。
国家一级演员 游本昌:这不是正确的感觉,我说你看这个主人,这个大财主跟我站在他自己的楼下,来来往往的新加坡观众都跟我打招呼,让我签名,要跟我合影,我说这个时候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价值的体现呢,而且我这个是用金钱能买到的吗?
出演《济公》之后,各类商业广告邀约随之而来,但游本昌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标准和准则。
童年经历,激发的朴素情感让人难以忘怀。1933年,游本昌出生在江苏泰州的一个普通家庭,战乱与流离的阴影是他成长背景的一部分,1949年5月27日,上海迎来解放,16岁的游本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这份因时代变革而生的触动,成为游本昌始终如一的情感底色。在职业道路上无论是演农奴时与苦难者的共情,创作哑剧时用沉默传递力量,还是后来塑造济公时以“疯癫”外壳包裹济世情怀,他始终坚信文艺的力量在于温暖人心,启迪向善。
以文艺化导人心,是游本昌从艺的准则。作为话剧演员,他一直渴望能够出演一部浸润人心的话剧作品。2009年,76岁的游本昌在参与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的会议时,看到了现场一位剧作家编写的一部关于弘一大师李叔同的话剧剧本。他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个剧本。
记者 王宁:您当时在挑到弘一法师剧本的时候,您感觉到了什么美好?
国家一级演员 游本昌:弘一法师这个道路,李叔同的道路是很独特的,他参加了辛亥革命,但是后来革命失败了,当时彷徨找不到新的方向,他最后就出家了,所以五四运动是1919年,他是1918年出家,没赶上。
记者 王宁:但是他爱国的热忱,因为是这个角色让我们特别深地感觉到了天下为公的这个“公”字。
国家一级演员 游本昌:对,一定要有公心。
为了购买《弘一法师》剧本的版权,游本昌卖掉了自己的一套房子,剧本初成后,游本昌的女儿游思涵主动接过修改任务,经八次精心打磨后,话剧《弘一大师:最后之胜利》的剧本才定稿。这部作品,聚焦了弘一大师李叔同圆寂前五年投身抗日救国的历程,将必胜信念与爱国情怀融入到每一段故事中。
记者 王宁:您演弘一法师的时候,前三场演完就没钱了,你一直没有任何的投资,到2018年才有人愿意拿出来钱,继续做这个戏,当时您没觉得自己的心血白费了吗?
国家一级演员 游本昌:没有。
记者 王宁:得不到大家回应的时候难过吗?
国家一级演员 游本昌:所以后来就又做了,最后是胜利。
记者 王宁:这个过程也延续了很久。
国家一级演员 游本昌:这就是他对抗战的态度,最后之胜利,他没有看到,但是他有这个信心,所以这一点也是可贵的,最后之胜利是一种信念,我们就强调了这个理想。
记者 王宁:演够一百场了。
国家一级演员 游本昌:一百二十多场。
记者 王宁:您还记得最后谢幕时候的样子,在最后一场的谢幕。
国家一级演员 游本昌:没有最后一场,人生就是这样,不断延续的,都是一个节点,不是一个结束。
2010年,话剧《弘一大师:最后之胜利》在杭州首演。随后的8年里,年过八十的游本昌带领剧团的演员辗转全国进行公益演出,演出的地点多选在学校、社区、基层单位和偏远的小城镇。从第一次看到剧本开始,将近10年的付出,这一趟不赚钱的演出之路,他走得格外坚定。与此同时,游本昌和女儿游思涵发起了一个名叫“种子计划”的公益项目,他们从全国招募热爱表演的年轻人,经过一年免费的专业培训,他们会组成教师团走进基层,播撒梦想的种子。
让更多人接受戏剧教育,感受艺术之美,是游老发起“种子计划”的目的。这些年来,由“种子计划”的学员们组成的教师团,已经走进全国10个县域的50多所乡村小学,触及师生达到了3万多人。2024年初,电视剧《繁花》中的爷叔让游本昌再度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和话剧舞台上一气呵成的表演不同,《繁花》的电影化表演手法,需要将每个动作拆成多个镜头进行多次拍摄,这就要求演员表演这个动作时要前后一致,否则就会出现不接戏的情况。在之前的采访中,游老描述了他遭遇的挑战。
记者 王宁:这叫接戏,您在现场怎么办?
国家一级演员 游本昌:狼狈了呀,我记不住,算了,不拍了,回去。第二天我把宾馆又布置成类似场景,他们把我拍下来让我看,我不但要记住我的表演,还要记住我的动作,我的行动。
《繁花》中,爷叔和阿宝的师生情谊为上海滩的商战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游本昌在剧中将角色的通透与厚重演绎得入木三分,让观众在品味剧情之余,再次感受到老艺术家的表演功力。
记者 王宁:当时您演爷叔的时候,您投射了什么样的自己在这个角色上?
国家一级演员 游本昌:我要赋予他一种精神,永不停息,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向前,乐观向前。
记者 王宁:可是创作的过程很折磨人。他们说从开始接到戏,到最终完成所有的拍摄,是不是持续了三年?
国家一级演员 游本昌:不止,88岁一直演到91岁。
记者 王宁:快四年了。
国家一级演员 游本昌:而且还不断修改配音,还在配音还在修改,我都参加了,然后又配普通话版,普通话版也是我配的,导演认为别人不行,缺乏那种神韵,所以我还是干了。
片场拍摄时,游本昌坚持提前到场候场,哪怕只是坐在角落默戏,也始终保持角色的状态;面对镜头,无论是一个轻捻烟头的手势,还是眼神里一闪而过的沧桑,都经过数十次推敲,力求精准传递人物的心境。
记者 王宁:将近四年的时间,他们说在片场里很多时候没您的戏,您也坐在那儿,拿一个苹果箱坐在那儿,为什么?
国家一级演员 游本昌:我要感受,而且我要随时随地给别人提供方便,对我来说也是个学习。
记者 王宁:您要给别人提供什么方便?
国家一级演员 游本昌:因为我好多戏副导演坐在对面,副导演还是个女的。
记者 王宁:给他们搭戏。
国家一级演员 游本昌: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记者 王宁:可是您累,您就累自己。
国家一级演员 游本昌:这是享受。
记者 王宁:为什么享受?为什么这么美啊?
国家一级演员 游本昌:我不想留任何遗憾,正好这点跟王家卫导演就完全合适了,完全一致,我就觉得真是幸运。
记者 王宁:所以您说这人生是一座山爬完了接着爬一座。
国家一级演员 游本昌:哪有顶点,没有顶点,到了顶点,前面还有一座山,那是下一座山。
2024年,游本昌获得了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这一奖项是对他从艺70余年坚守艺术初心,塑造经典角色和推动文化传播的高度认可。今年,游本昌开始在养老社区安享晚年,恰逢暑期来临,孙女游盈绮便成了这里的常客。游盈绮现在主修音乐,前不久还在戏剧学院进修表演,午后的房间里,她给爷爷说起了绕口令。
一年前,游本昌递交了21页的入当申请书。如今,佩戴在他胸前的党员徽章,映射了他一生对信仰的坚守,尽管暮年已至,信念的力量却不因年龄而衰竭。
记者 王宁:今天我看见您觉得特别亲切,唯一不同就是戴了党员徽章,戴上党员徽章之后,您自己觉得有什么不一样吗?
国家一级演员 游本昌:既不一样,又是一样,是我还是我,但是是新的我,是作为一个中共党员的我,责任感。
记者 王宁:您说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国家一级演员 游本昌:对,新的开始,主要是为了照亮未来,创造未来,走向未来。
记者 王宁:您还想做点什么?您生命当中的热情还想给予什么?
国家一级演员 游本昌:不是我想做什么,它每天必然会有要做的就会来,这是必然的,就是拥抱明天,迎接明天,迎接未来。
记者 王宁:带着这种状态,去看您曾经最喜欢的那句话,以文艺化导人心。
国家一级演员 游本昌:都要适应时代,适应未来,适应新的生活,适应新的观众,一定要这样,不然就不行,不然就保守了,不可以的,一定是创新的,向未来,面向未来,迎接未来。
编辑:吾英
网友01188
2025-09-01
喜欢他演的济公活佛
夏依买尔旦
2025-09-01
👍
网友09071
2025-09-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