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客户端8小时前
说到底,营商环境的核心,就在一个“信”字,政府承诺、法律托底,企业才敢安心投入。
9月24日下午,贵州省仁怀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通报,回应“重庆泰克公司在仁怀投资建厂遭强行接管”一事。通报称,当地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已成立专班对该情况展开全面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同时承诺,将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依法依规清理历史遗留问题,对侵害企业家正当利益的行为严肃追责问责,对采取非法手段谋取不当利益的行为依法查处,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此前,据大象新闻报道,重庆泰克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人唐显策反映,2017年公司通过仁怀市招商引资,在茅台镇投资8亿元建成白酒生产废水处理厂。2022年项目投入运营后不久,便遭到当地工业和商务局人员拿着一张“解除合同通知书”强行接管,厂内人员被驱离。尽管法院未认可该“解除合同通知书”的法律效力,但三年来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投资方至今无法进入厂区。
据了解,该废水处理厂属于PPP项目,即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建成。项目总造价8.2亿元,其中仁怀市水投集团投资2000万元,其余8亿元由中标企业投资,这其中重庆泰克公司投资、融资超过7亿元,占项目公司股份的86%。合同约定,仁怀市政府授权相关职能部门作为项目实施机构,重庆泰克和另一家公司负责项目投融资、建设等事宜,并获得30年特许经营权,期满后无偿移交仁怀市政府。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8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曾转发财政部《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存量项目建设和运营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及,“地方政府要切实采取措施严防产生合同纠纷,防止逃废债,保障政府方、社会资本方、金融机构等各方合法权益。”然而,根据上述报道,仁怀市有关部门的做法恐怕与上述政策精神存在偏差,未能充分保障各方合法权益。
细看合同条款,其中规定:若项目公司出现违约行为,政府方应给予90天宽限期进行整改;若仍未能补救,方可提出终止合同。此外,合同也提到,政府可在给予足额补偿后单方面终止合同。但据当事方反映,在被强行接管之前,重庆泰克既没有提前收到任何正式的通知,也没有获得过任何补偿。
事发后,仁怀市工业局曾就此事向遵义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被驳回;该局不服裁定,随后上诉至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又因未按期缴纳案件受理费,被按撤诉处理。这意味着,有关部门的接管行为,并未得到司法层面的支持。即便如此,三年多时间过去,工厂依旧处于被接管的状态,这也难免令人疑虑,此种作为是否符合法治原则?
如今,仁怀市已成立专班展开调查,还需回答好三个关键问题:其一,专班将通过何种方式核查“强行接管”的程序合法性,是否会对重庆泰克过去三年的经营损失进行确认与赔偿?其二,对于PPP项目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当地将建立怎样的补正机制,以避免未来再出现“合同约定与实际执行脱节”的情况?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如何妥善处置此次事件,修复社会资本对当地营商环境的信任,真正建成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说到底,营商环境的核心,就在一个“信”字,政府承诺、法律托底,企业才敢安心投入。不合规的“任性”操作,伤害的不只是特定企业的权益,更是整个地区的招商信誉。唯有严格执行每一份合同、依法处置每一起纠纷,才能让招商引资成为地方发展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