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科技的运用与多学科协作,正成为推动考古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争议许久的“昆仑石刻”真假问题迎来定论。据报道,经国家文物局组织多领域专业人员调查研判,认定该石刻为秦代石刻,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
今年6月初,“青海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的消息引发关注。有人坚信石刻为古迹,有人则怀疑石刻是现代人伪造,并对石刻的年代和内容提出种种疑问。由于考古属于专业问题,因此来自历史学、文字学甚至地质学领域的专家都加入了这场围绕昆仑石刻展开的争论,一时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此番,国家文物局给出的结论,为舆论场内的诸多争论定分止争。这一结论的得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基于一系列科学检测和严谨论证。
其技术考证过程表现在:经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刻石文字可见明显凿刻痕迹,采用平口工具刻制,符合秦代的时代特征;矿物和元素分析排除了利用现代合金工具凿刻的可能;刻痕内部和刻石表面均含有风化次生矿物,经历了长期风化作用,排除了近期新刻的可能。
不难看出,在这场争论中,科技与考古的融合,为“尕日塘秦刻石”的真实性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不少考古研究中,人们往往依赖于考古学家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对于一些有争议的考古发现,往往容易陷入各执一词的局面。
如今,科技的发展为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各种高科技设备和技术,人们能够获取更多关于文物和遗址的信息,这些信息无疑更加客观、准确,能够为考古结论提供更为令人信服的证据。
与此同时,从“尕日塘秦刻石”的鉴定过程中,还可以看到多学科协作的力量。在论证“尕日塘秦刻石”真实性的过程中,石质文物保护、秦汉考古、古文字学和书法篆刻等领域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从不同角度对石刻进行研究和分析。这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打破了传统考古研究的单一性,使人们对考古发现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
这样看来,科技的运用与多学科协作,正成为推动考古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可以说,此次“尕日塘秦刻石”的鉴定,不仅为这场持续数月的争论画上了句号,也为今后的考古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它让人们看到,在面对考古类的学术争议时,除了依靠专家的专业判定,科技和多学科协作能够提供更为客观公正的评判标准。
当然,人们也期待相关方面能够披露更多有关“尕日塘秦刻石”的鉴定细节,以更加详细的数据和证据,打消学界和公众的疑虑。
而在未来的考古工作中,不妨进一步加强科技与考古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多学科协作的优势,让更多历史真相得以呈现在大众面前,让古老文明在科技助力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原平方(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