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3小时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正以多种方式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这个新学期,北京1400余所中小学开设了一门新课——人工智能通识课,每学年不少于8个课时,覆盖小学到高中全学段。人工智能通识课,学什么?会给学生们带来哪些新鲜体验?
在北京市十一学校一分校的AI课堂上,六年级的学生正化身“代码工程师”,尝试打造属于自己的智能体。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做出了“与钱学森对话”的智能体,在实践中感受AI的应用逻辑,探索用AI解决自己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北京市十一学校一分校学生 孙宇风:做智能体,可以帮助我们从头到尾思考,可以让我的思维更加活跃。
北京市十一学校一分校技术课程组老师 王萌:小学阶段,它的核心目标就是启蒙和感知,我们会通过图形化编程课程,AI来做绘本课程,还有像机器学习的初体验,这种比较有趣的项目式的课程,建构孩子们对AI的感知。
在北京市日坛中学,初中的学生们正在进行数据采集、模型训练,体验人脸识别功能是如何生成的,还尝试制作出“新生刷脸签到”等能解决真实问题的智能程序。
北京市日坛中学信息技术教师 施亚妮:初中我希望他们能发现实际问题,然后设计方案,运用这种图形化模块式的AI提供的用户库去解决实际问题,提起对人工智能的兴趣。
这个学期,北京1400多所中小学校将实现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全覆盖,以全面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为目标,从小学到高中不同阶段开设对应课程,帮助学生从“基本了解AI”到“合理使用AI”再到“创新应用AI”,在项目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新闻发言人 王攀:面向人人,面向整体,面向实践,注意提升每一个孩子的人工智能素养,同时也注重场景的开发,开发一系列的适合孩子们探索的场景,让孩子们去感知和应用。
不同学校各展所长 开好人工智能通识课
尽管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渐普及,但人工智能通识课作为一门全新课程,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与教学挑战。如何开好人工智能通识课、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高质量普及?
在北京宏志中学初中的AI课堂上,学生们正在探索AI“说”话背后的语音合成原理,并尝试用语音克隆技术将文字转换为自己的声音。面向高中生的AI通识课则更注重实践性和综合性,学生们在学习语音识别原理后,通过编程实现了用语音来控制不同颜色的灯光。
分层教学 精准培养学生人工智能素养
北京市宏志中学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注重分层教学、贯通培养,将AI课程分为基础类、拓展类和提高类。
北京市宏志中学教师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彭敏:到企业去参观,还有学科渗透以及数学节、科学科技节等归到第一层次,主要的目的是带领学生来认识AI;到了第二个层次,我们开设了像把AI跟学科进行深度融合,同时还把AI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开设一些课程;第三个层次是提高层,是针对学有特长的学生进行培养。
校企合作 双师同上人工智能通识课
还有一些学校探索引入企业资源赋能人工智能教育。北京市第二中学经开区学校,地处北京经开区,学校周边汇聚了人形机器人、无人驾驶等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和公司。通过校企合作,学生们不仅能直接接触到机器人、模拟无人驾驶舱等最新的人工智能科技成果,企业工程师还走进校园与学校老师一起共同开发课程,给学生上人工智能课。
北京市第二中学经开区学校校长 钮小桦:跟科技的开发人员有一些深度的交流,我们还聘请了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新技术人才、高级工程师来给学生们去讲课。
如何避免学生对AI的过度技术依赖?
人工智能在为教育革新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助力教与学。另一方面,相关担忧声音一直不断:过度依赖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否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惰性?在AI与教学融合过程中,又需要注意些什么?
针对中小学生的AI使用情况,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近期做了一项调研,调研对象包含32.2万名学生、28.4万名教师和5.2万名家长,覆盖31个省份。调研结果显示,99%的学生接触过AI,85.6%的学生尝试过用AI写作业。
今年5月,教育部就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出台相关指南,指南明确要避免学生的过度技术依赖,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并限制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专家指出,人工智能通识课目前还处于前期探索期,在课程内容上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AI技术,合理利用AI助力学习生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李永智:对学生学习的内容,要在尊重他们认知规律、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下,做一个科学的准备,不仅要有内容的逐渐地提升,还有用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场景式的教学来让学生真正领悟人工智能到底能做什么,不仅涉及学生,也涉及教师,也涉及家长,都要重视。首先对人工智能技术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同时对于人工智能能做什么,我们怎么用它,怎么和它合作,来做一个把握,这种能力和素养是需要长期养成的。
编辑:肖应婷
艾力库特·艾尔肯
2025-09-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