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5小时前
在祖国西北边陲,新疆塔城地区聚居着汉、哈萨克、维吾尔、回等29个民族。这片土地上,多民族互嵌共生,共同描绘着民族和睦、守望相助的美好画卷。近年来,塔城地区紧扣“八五”普法规划“精准滴灌”要求,将法治宣传教育与民族团结创建深度融合,构建“法治+团结”双轮驱动模式,在边疆治理的实践中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图为草原民俗文化旅游那达慕集会。
阵地融合,打造“嵌入式”普法场景
“共吃一桌饭、共解一桩案”,在塔城市哈尔墩社区,这样的“邻里节・百家宴”活动已成为常态。该社区年均举办此类活动300场,活动中巧妙嵌入法治灯谜、模拟调解等元素,累计化解邻里纠纷12起,让居民在欢声笑语中学习法律知识、化解矛盾隔阂。
图为百家宴调解案件上宣传法律知识。
额敏县则将普法与特色文旅活动相结合,在“草原民俗文化旅游季”期间,在自驾营地、那达慕集会等场所设立“法治护航站”。得益于这一举措,2025年当地涉旅纠纷同比下降21%,既保障了游客权益,也维护了旅游市场秩序。
图为沃其贝节普法宣传活动。
文化融合,激活民族团结的法治引擎
和布克赛尔县则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条款融入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的弹唱中,创编出《法治江格尔说唱》。乌苏市将非遗“西湖小曲”与法律条文结合,创作“西湖普法小曲”。托里县把普法内容编入冬不拉弹唱、阿肯阿依特斯(民间诗歌对唱)等传统艺术形式,组建“冬不拉普法宣传小分队”,开展“毡房夜话”宣讲50余场次,覆盖牧民万余人次,让法治精神在草原上广为传播。
此外,塔城地区还注重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全国民族团结模范沙勒克江・依明等30个典型家庭,在家庭展馆开展“国旗下普法”活动280场,以“小院党课”形式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精神;额敏县交警大队退休民警、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马新华,在自家的民族团结小院搭建“家庭党校”,联动法官、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等力量,用亲身经历宣传党的政策、讲述法治故事,让法治文化浸润人心。
图为马新华在家庭党校宣传法律知识。
队伍融合,构建“双语双能”连心桥
“法律明白人”是塔城地区普法工作的重要力量。该地区共培养4511名“法律明白人”,他们年均开展双语宣讲万余场,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成为连接法律与各族群众的“桥梁”。
图为法律顾问深入牧区开展“弘扬法治精神 服务新疆工作总目标”宣传活动。
针对牧区地域广阔、牧民居住分散的特点,组建“马背普法队”“普法轻骑兵”“乌兰牧骑宣讲队”,这些队伍深入夏牧场、冬窝子,走进牧民毡房,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马背普法”“毡房学校”活动,年均行程数万公里,确保普法宣传“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图为托里县“马背宣讲队”深入牧区开展宣讲。
服务融合,法治实践护航民生福祉
法治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塔城地区始终将法治宣传与民生服务紧密结合,用法治力量守护群众幸福生活。
乌苏市走进“建设者之家”为建筑工人、农民工送去普法宣传和法律援助,有效提升劳动者依法维权意识和能力。和布克赛尔县针对草场纠纷多发问题,发放双语《合同范本》,成功调解多起草场权属争议;裕民县在红花种植基地开设“田间普法课”,定制采摘合同模板,累计化解劳资纠纷230起,为务工人员和种植户提供了法律保障。
图为农村小院里开展群众普法活动。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塔城地区高度重视青少年法治教育,全地区建成9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连续十届开展“模拟法庭”活动,“万人法治夏令营”覆盖7.3万名学生;地区检察系统打造“晨曦”“梅花鹿”“向阳花”等未检工作室法治教育IP,持续开展未成年人法治关爱活动,地区两级人民法院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同比下降21.74%。
成效显著,法治与团结之花绚丽绽放
如今,塔城地区的法治宣传教育与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各族群众的法治意识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运用”,群众法律咨询量年均增长44%,务工群体劳务合同签订率提升24%,牧区群众法律知晓率提升至80%,“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
图为牧区群众握手言和。
在塔城地区,民族团结也从“情感交融”升维为“法治认同”。塔城地区连续两届荣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区”,7个县(市)中有5个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8个、自治区级10个,各基层调解组织累计化解矛盾纠纷26582件,调处成功率达98.99%,为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安全稳定、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据介绍,塔城地区将继续深入推进精准普法,持续推动法治文化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让法治精神融入民族团结血脉,以法治筑基、以团结润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注入更加强劲的边疆力量。(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潘从武 通讯员 聂晓娇)
编辑: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