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来源6小时前
昨天(8月23日),有网友发视频称,暑假带孩子到厦门沙滩游玩,孩子不慎踩到一条死鱼,脚被鱼刺扎到,次日突发高烧、腿部肿胀,紧急送医后进了ICU。
24日,孩子的妈妈王女士称,小孩感染的是创伤弧菌,目前已脱离生命危险,脚也保住了不用截肢,但后续还需多次清创植皮,提醒大家去沙滩玩耍一定要注意。
创伤弧菌属于弧菌科,是一种革兰阴性菌,是栖息于海洋和海鲜体内外的一种常见细菌,有“食肉菌”之称,是致死率极高的致病弧菌。
其特点一是嗜温性,在冬天它几乎无法存活,夏天则是它活动的高峰期;二是嗜盐性,生存繁殖最佳的盐度为0‰-18‰,在不含盐或盐度过高的水中均难以生存繁殖。
创伤弧菌感染多是身体有创口在海水中游玩,或者是处理带菌海鲜的时候受伤所致。同样,吃带菌的生鱼片、生蚝等海鲜也可能感染。创伤弧菌侵入皮下组织和筋膜,首先消耗组织中的氧气,同时细菌分泌酶类将组织中的过氧化氢分解,使组织进一步缺氧,这为厌氧菌创造了适合生存的环境。由于细菌的大量繁殖和毒素的作用,会迅速引起浅筋膜组织的炎症。
创伤弧菌感染后,临床上最常见的两种表现:伤口感染和脓毒血症。
创伤弧菌的毒性较强,潜伏期平均为24小时。约50%-70%的患者会在一两天内出现局部皮肤肿胀,疼痛明显,伤口周围或感染肢体末端皮肤呈黑紫色,有水疱。感染者常伴有发热、腹痛、腹泻、呕吐、低血压等症状。
病情进展迅速,若不及时就诊,严重者可发展为肌肉坏死和败血症,甚至有截肢和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风险,因此创伤弧菌被称为“海洋中的隐匿杀手”。
医生提醒,当皮肤有破损并直接接触含有创伤弧菌的海水或海产品,或者生食了被创伤弧菌污染的海鲜时,可能会被感染。当然,身体健康的人群一般不会轻易感染。
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易感染,如患有慢性肝病、糖尿病、贫血、慢性肾衰竭、淋巴瘤等疾病的人群常导致免疫功能减弱,进而让创伤弧菌有可乘之机。如果这类人近期有接触海水或海鲜病史,并且出现皮肤疼痛、瘙痒、肿胀和腹泻及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以免耽误诊疗。
来源:第一眼新闻、当事人抖音账号、都市快报
本文作者:新民晚报 龚紫珺 戴慧菁 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