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新闻客户端2小时前
8月16日下午,由译林出版社与上海西班牙文化中心-塞万提斯学院联合主办的“时代的微结晶体——《肯定的火》新书分享会”亮相2025年上海书展暨上海国际文学周,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到场。80后作家、编剧郭爽携最新作品《肯定的火》,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评论家张屏瑾展开深度对谈,围绕女性经验、文学表达与社会思考展开多重对话。
小说中的女性群像:彼此照亮的火焰
郭爽首先谈到创作《肯定的火》的初衷。书中收录了三部中篇小说——《九重葛》《拱猪》《烧画皮》,她们的故事串联起不同年代、不同身份女性的生命经验。郭爽指出,自己希望通过这些作品展示女性在成长、困境与友谊中的韧性,以及她们如何在彼此的经验中找到光源,形成“肯定的火”。从2016年正式写作至今,她始终在关注女性经验中那些未被充分书写的部分。这些经验像一簇隐秘的火,在不同时代、不同境遇的女性身上延续燃烧,彼此照亮。
作为长期研究现代文学与女性议题的学者,张屏瑾一接触《肯定的火》便被其打动。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评价,她认为这部作品展现了跨越年龄、阶层乃至历史时段的女性经验,构建了一个丰富且自足的文学世界。“女性书写往往会集中在社会某一个层面的女性。女性本身也是分层的,就像我们这个社会一样。但《肯定的火》这本书是跨越的,呈现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女性群像。我觉得这样一个有内在深度的、跨越性的表现,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
女性关系的复数可能性
在对谈中,两位嘉宾特别探讨了女性关系的书写。张屏瑾提出,《肯定的火》最独特之处在于对“复数女性主角”的呈现,突破了传统“大女主”文学的单一视角。书中没有单一的“大女主”,而是复数的女性——从家属院的发小到下岗家庭的母女,从当代写作者到年迈的女作家,她们的故事跨越了近百年历史,却始终在“彼此照见”中生长。郭爽回应时谈到,自己受到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等作品的启发,意识到女性之间的关系可以构建更广阔的文学空间——既有合作与支撑,也有冲突与背叛,而这恰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真实。
两位嘉宾一致认为,女性的联盟往往从具体的个人关系开始——朋友、母女、师生,逐渐延展出一种更大的社会性与象征性。这种连接不仅是文学中的主题,更是现实中女性群体自我认知与互助的重要启示。
左:张屏瑾 右:郭爽
历史与当下的交织:女性经验的独特性
《肯定的火》中的第三篇《烧画皮》尤为引人关注。故事讲述一位年轻作家与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前辈女作家之间的相遇与对话。张屏瑾指出,这种跨越时空的友谊揭示了中国女性在历史语境中的独特经验,不仅是性别的表达,更是时代的记忆与文化的传承。
郭爽则谈到,自己在2022年创作《烧画皮》时一直在思考写作是否仍有意义。在困境中,她意识到文学可以承载最深沉的女性经验,连接个人与时代。郭爽坦言,正是对于自己文字价值的追问催生了《烧画皮》。焦安白这一角色,是郭爽对精神传承的渴望——当世界的规则被打散,总有些东西是别人拿不走的,比如对生命的热忱,对自我的坚守。“真的是‘烧画皮’,开始去让自己内部的东西一点一点发散出来,膨胀出来,拥有一个别人无法拿走的东西。”
空间流动中的女性觉醒:从“房间”到“旷野”
对谈中,“空间”成了解读作品的关键线索。张屏瑾指出,郭爽笔下的女性始终在“走动”。《九重葛》的少女从家属院走到北京、上海,《拱猪》的女儿从破败工厂区闯入别墅区与虚拟空间,《烧画皮》的主角更是到历史现场寻找痕迹。这种流动性打破了“女性困于房间”的隐喻,开拓出更广阔的精神场域。
郭爽对此深有共鸣:“你的情感表达、你的信任感可以不断地拓宽,像我们看到《烧画皮》里面的年轻女性,她们为什么敢闯入这些空间?这个行为一般是不会被提及的,你不断地闯入明显被禁止进入的空间。一个是已经封闭的宅院,一个是已经不属于焦家的产业,但她仍然闯入了。她到底要闯入的是什么?她想要打破的是什么?这种闯入的动作和打破的动作,似乎把这部小说带到了在它写之前没有被想过的一个更开阔的地带,也可以让我想象未来的一种写作。”
让“肯定的火”持续燃烧
热烈的对谈后,现场读者的提问将活动推向高潮。当被问及“如何刻画底层母女的复杂关系”时,郭爽分享了创作心得:“我从来不会写我认识的人的经历,基本上我所有的故事都是虚构的,我会用我自己的经验去创作。”下岗母亲磨破的枕头,粉丝应援现场的灯牌,这些细节会自己生长出故事。郭爽强调,自己不会“偷窃”他人生活,而是通过观察与个人经验进行创作。她希望作品能尊重人物的独立性与尊严,而非将其简化为符号。
活动在读者的掌声中落下帷幕,但关于女性经验与时代书写的讨论仍在延续。作为2025年上海书展暨国际文学周的重要活动,这场分享会不仅展现了《肯定的火》的文学魅力,更让“女性彼此照亮”的主题有了更具体的注解。文学的意义从不是提供答案,而是让我们在他人的故事里看见自己。《肯定的火》最动人的,就是让每个读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簇“火”。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