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11小时前
在河北沧州,有这样一家人,他们受父辈影响,先后选择去遥远的边疆工作。母亲房晓梅在新疆轮台坚守课堂;女儿在天池之畔带着学生丈量文明,他们用坚守书写“家国传承”。
这几天,房晓梅正在收拾去新疆的行李,八月二十日,她就要出发去新疆轮台,继续自己的支教生涯。
房晓梅:和孩子们分开了一个暑假,我挺想他们的,我给他们准备了一些河北的特产,希望他们能够喜欢。
房晓梅给学生们上课
房晓梅是沧州市东光县教育系统的一名职工,目前在新疆轮台县第一中学支教,今年是她支教的第三年了。说到当初之所以做出这个选择,房晓梅说,是受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响。
房晓梅的父亲当年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当兵,是一名戍边军人。父亲经常说:“不管界碑旁的大雪有多深,哪怕是埋到你的膝盖,也要把国旗插稳。”父亲那些关于守护与担当的故事,就像一粒粒种子落在了房晓梅的心里。
房晓梅与父母的合影
父亲的经历,深深激励着房晓梅,也为小小的她埋下了一个关于新疆的梦。因此,2023年,当援疆的通知摆在桌上,她几乎没有犹豫。
房晓梅:我报名之后才跟我爱人说的这件事。我知道支教对我意味着什么,我真的可以去父亲的故事里去看一看。其实这件事情之前我也和我爱人说过,他理解我心中的那种情怀,所以说他特别支持我的决定。当时女儿在上大学,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非常支持我。
房晓梅给同学批改作业
2023年2月,房晓梅初到轮台,当时当地风沙非常大,过敏体质的她戴着三层口罩,呼吸都很困难,无处不在的风沙总是往眼睛里钻,严重的口腔溃疡疼得没法吃饭,她只能含着盐水备课。但是,当她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坐得整整齐齐,眼睛里都是透着对知识的渴望,像沙漠里的胡杨,倔强又热烈。在那一瞬间,房晓梅忽然理解了父亲所说的那种坚守的意义。她说,父亲说的“守护”,不单单是站在界碑旁,更是要把光带到需要的地方。
房晓梅和新疆学生一起包粽子
房晓梅和新疆学生一起举办活动
刚一开始接触这些孩子,他们之间好像有一个无形的隔阂,一边是老师一边是学生。为了让这些孩子能够接纳自己,房晓梅把维吾尔族民歌编进古诗,让孩子们踩着鼓点念唐诗;带着学生去胡杨林写生,说:这里的每片叶子,都是会讲故事的汉字。陪父母离异的孩子在操场散步,把自己的围巾摘下来给他围上,告诉他:冬天总会过去的。慢慢地,房老师成了孩子最喜欢的人,下了课孩子们总爱围着房老师转,和她分享一些小时候的故事、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还跟房老师分享他们带来的小零食。房晓梅说,课间的时候、周末的时候、晚自习的时候,她是最忙碌的,也是最幸福的。
2024年夏天,房晓梅的女儿刘津铭硕士毕业,去新疆看望母亲,却在看到喀什古城的落日时,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
房晓梅:她指着远处的雪山,眼里闪着光,告诉我,妈,我要留下来,新疆的故事需要有人讲出去。当时看着女儿,我突然想起二十多年前,我自己也是这样,在父亲的故事里埋下了那颗坚守的种子。
女儿刘津铭与同事交流课件
如今,刘津铭在新疆兴新职业技术学院做老师。她带学生用3D技术还原古城遗址,把艾德莱斯绸的纹样设计成研学路线图。有一次在村庄调研,维吾尔族大妈拉着她的手说:“丫头,你不仅教我们说‘谢谢’,你还教我们把日子过成诗。”她忽然明白,母亲常说的“传承”,不是复制老路,而是用自己的方式继续发光。
刘津铭:我也想成为像妈妈这样的人,像妈妈一样在讲台上发光。妈妈之前跟我讲过“传承”这个词,但是我当时并不理解什么是传承啊,但是通过这6个月的工作,还有在新疆的生活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传承。
如今,房晓梅教的学生开始用普通话给远方的笔友写信;刘津铭设计的民宿,迎来了第一批来自沧州的游客;房晓梅的丈夫刘谦种的月季被女儿带到了天山脚下。这家人像三颗星星,散落在祖国的版图上,却用爱与担当,连成了最亮的光。
房晓梅:现在明白,父亲说的“家国”,原来不是宏大的词。它是丈夫说“家里有我”那种踏实,是女儿说“我要留下”时的坚定,也是学生把烤包子塞给我时的那种温暖。这大概就是父亲留给我最好的礼物,把自己活成一束光,然后去照亮更多地方。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
每个人都了不起!
你的样子,是用知识的甘露浇灌出希望的绿洲,
你的样子,是用温暖点亮边疆学子眼中的星光;
你的样子带给我们温暖和力量!
监制丨李天骄
编辑丨王科艺
记者丨魏娜 吴思妤 曹世秀 高茜
编辑:阿衣去来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