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客户端2小时前
在祖国西北边陲国神和丰煤电公司沙吉海煤矿一天比一天热闹了起来,这座地处戈壁深处、交通闭塞的国家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煤矿近一年来成为新疆能源领域有名的“打卡地”。
提及沙吉海煤矿安全文化体系建设历程,就不得不从第一条标准化巷道B1003E08运输顺槽说起。该巷道现在已建设成为了享誉新疆内外、远超国家标准的安全标准化巷道,同行企业不远千里争相到这条“明星巷道”学习取经,各级政府部门接连下井考察调研。然而,在短短1年之前,这里还是一条相比内地煤矿有一定差距的井下巷道。坑洼不平的煤壁、凸凹不平的路面、标准不一的牌板......面对亟需提升管理的生产现状,该矿领导班子不谋而合提出了以标准化建设破局的想法。
可是,部分干部职工难以改变习惯、思想上不认同,推行起来困难重重。
面对阻力,沙吉海煤矿矿长刘玉良没有强行推进,而是深入调研、寻找突破口。既然全面推推不动,那就先局部推。他思来想去,决定走迂回路线,找到掘进队队长侯国静、安环部主任宋斌推心置腹,剖析利弊,“标准化建设绝不是‘面子工程’,而是一条保障每位矿工安全的‘生命通道’,这是对大家都好的事情,咱们先克服困难,集中力量搞个试点,打个样。”
说干就干,该矿组建了标准化管理办公室,首先从认知层面入手。抽调综掘区队主要负责人赴神东煤炭等标准化矿井参观,学习标准化管理理念。遵循“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从细微之处着手,在支护参数、管线吊挂、巷道成型、材料码放、牌板悬挂、反光标识等基础工作上“做文章”,在掘进工作面创新推行“九条线”管理模式,在综采工作面推行“定置化”管理,实现物归其位。
经过6个月的打磨攻坚,B1003E08巷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面干净平整,煤壁笔直一望到底,照明充足,缆线吊挂整齐,标识风格统一清晰醒目,甚至还有绿植在地底煤海中焕发勃勃生机。
尽管起步艰难,但终归是见到了成效。该矿趁热打铁,组织全体职工分批参观学习,并对参与标准化建设的区队、班组和表现突出的个人给予荣誉和奖励。
看着先行先试的同事拿着奖励在这么好环境里工作,大家心里渐渐活泛了。眼见时机已到,领导班子决定放开手脚在全矿推行标准化建设。
打造整洁、亮化的作业环境只是最基础的一步,更重要的是改变职工的思想,规范职工的行为。该矿循序渐进,从机制入手,施行领导班子成员及科室管理人员包保区队制度,矿领导班子带头深入区队,职能部门人员积极跟进,进行安全宣讲,引导广大职工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做安全人。
“现在,各个作业面都按标准干活,实现了动态达标和‘四个一样’,谁安排都一样、谁干都一样、什么时候干都一样,在哪干都一样。”副矿长豆浩介绍道。
该矿同步还制定实施了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绩效考评办法,通过正负双向激励彻底激发了大家的干劲,铆足了力气要在各自领域打造精品工程。
“监测、通信、信号电缆捆扎成束、不交叉,每隔0.3米用扎带捆扎,扎带接头正对煤壁……只要按照矿上制定的缆线吊挂标准作业,我们就能一次达标。”作业现场,综采队电工班长牛海磊提醒大家。
牛海磊决定带领班组参加矿上的“标准化建设示范区”创建活动,奖金丰厚不说,更重要的是不能在区队落了下风,否则面子上挂不住。这项活动勾出了大家的胜负欲,截至目前已兑现奖励超56万元,完成77项标准化项目提升建设,精品掘进头、精品采煤面、精品硐室和精品运输巷道越来越多,矿井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我们以红绿反光标识构建起‘红进绿出’空间语言应急体系,现在,职工在井下的任何位置,都能看到绿色指示标志,只要跟着绿色标志走,就能以最快速度到达安全区域。”刘玉良自豪地介绍,回归本源,最让这位从业二十余年的老矿长挂心的,还是每一位职工的生命安全。
从标准变成习惯,从习惯衍生出文化。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随着环境的改善,职工思想、行为的转变,沙吉海煤矿的安全文化体系在这片荒芜的煤海中深深扎根,开花结果。
从一条巷道的蜕变到一个矿井的革新,这条通向生命安全的标准化巷道,不仅改变了矿井的面貌,更重塑了煤矿安全文化,这条用责任与智慧铺就的安全之路,必将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编辑:阿衣去来克
胡瓦提·木拉提别克
2025-08-11
👍👍👍👍👍👍👍👍👍👍👍👍👍👍👍👍👍👍
黑翼
2025-08-11
👍
檬檬
2025-0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