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6小时前
180年前,“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林则徐,在新疆推广开凿坎儿井,将戈壁变良田,以水利惠及百姓。今天,在新疆精河县大河沿子镇,夏尔托热村村民丁红山打开手机,轻点屏幕,水闸一键启动,清水当即从管道直抵田间首部,打通了为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这指尖轻点带来的改变,正是当地破解“水困”、打造新时代“坎儿井”的生动写照。
大河沿子中型灌区位于精河县大河沿子镇,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因无法满足灌区输水需求,于2023年实施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实施灌溉面积22.49万亩,通过新时代“坎儿井”与数字孪生灌区建设,用高度仿真、智能模拟实现智能化管理与优化。
那么,如何用有限的水资源浇灌灌区22万亩良田?
“出水口在田间地头,计量器安在出水管末梢,改造完成后,可节约水量800多万立方米,显著降低用水成本,接近于新增一座中型水库。”精河县水利局党组书记王东介绍。
以精河县大河沿子镇夏尔托热村为例,该村位于支渠最末端,过去渠水最远要从12公里外流到村里,一路在土渠中蒸发渗漏,水到地头要“跑”5小时。
2024年灌区改造后,管道化的斗支渠替代原先的土渠减少蒸发渗漏,加压滴灌系统改为自压滴灌省去农户用泵机抽水的过程,远程控制阀门让水10分钟内就能流入田间,自动化用水量测设施,减少了人工等一系列成本,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67提高到0.86。
8月5日,夏尔托热村党支部书记董希林在田间地头演示自压滴灌过程。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胡志中 摄
“水费低了,产量高了。”大河沿子镇夏尔托热村党支部书记董希林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从前村民热衷于“大水漫灌”,该县实施大河沿子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后,改革水价、灌溉,农作物产量不降反增,水费反而明显降低。
董希林算了一笔账,以改造后与改造前对比,全村17000多亩地,水费加上管理费,一个小时57.7元,而改造前需要85到90元,“这都是给农民省下来的钱”。
“节水改造明显降低了水费,往年每亩地浇灌需约130-140元,改造后每亩能节省30-40元。”种了200多亩棉花地的夏尔托热村村民丁红山说,这套系统实现了人力与时间成本的双重优化,“灌溉之前,只需提前三天联系工作人员约好用水时段,到时供水就会自动启动,实时测算用水量,人在哪儿都不耽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周黎勇介绍,项目实施后,使得灌区地表水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供用水调度更加精准,用水效率显著提高,减少了地下水开采量,有利于自然植被的恢复和生长,改善了生态环境。
在精河县大河沿子镇九分闸信息化调度分中心,一名工作人员正在观测该镇灌溉区灌溉情况。胡志中 摄
农民不仅用上了“经济水”,也用上了“明白水”。在大河沿子灌区调度中心,大屏上实时显示数字孪生灌区“一张图”,包括监控预警、需水预报、配水预演、调度预案等各项功能。 灌区水资源量、用水计划、农田作物种植和实时用水量一目了然。
董希林说,这样的改造让农民用水更精准、省事,手机就可随时随地作供水、关阀,收费、用水均更透明,“总结下来就是四个‘省’,省电、省水、省时、省心”。
编辑:李杨
Madina625
2025-08-08
👍👍👍👍👍👍👍
网友39845
2025-08-08
👍👍
不会拍摄的摄像
2025-08-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