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声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的男子引发质疑。据报道,在中国科学院官网目前公布的院士名单、外籍院士名单、已故院士名单以及已故外籍院士名单中,均查无此人。8月5日,记者从相关方面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这一身份系伪造。
阮少平打着伪造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旗号,已在教育界游走多年,不少中小学“中招”。对此,一些网友疑惑,信息时代核查一名院士的身份并不算难,相关学校和机构为何不对其身份进行核查?
事实上,假院士能在教育界游走多年,招摇撞骗而未被戳破身份,表明当前部分学校依旧存在“追名逐利”的浮躁校风、学风:学校想聘请院士这样高级别的专家做顾问,提升学校声誉,而不法分子则看准这一点,投其所好包装身份。
对此,不仅要对假院士打假,追究其招摇撞骗的责任,还要反思当前学校办学中存在的“唯帽子”情结。
对一所学校来说,聘请专家担任学校顾问,邀请专家在开学典礼上发言,并非小事。如果不核实其身份,是极不严肃的。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学校还进行了公开报道,而上级主管部门也未对此提出质疑。
从现实情况看,似乎所有人都相信学校聘请的、邀请的就是院士,鲜有人去求证,似乎他披了一层“皇帝的新衣”。而从结果看,当地教育部门与学校均把这当作了工作的成绩。然而,这样的做法,会让相关报道反过来为假院士背书。于是,假院士凭这些“证据”混得风生水起。
2023年公布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规定,禁止以院士名义参加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学部和学术团体、学术期刊以外活动。按照规定,就是“真院士”,到中小学参加活动,也不能冠以院士名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院士头衔回归荣誉,并破除“唯帽子论”。
这也再次警示,办学要脚踏实地,不要搞花架子。学校聘请校外专家,不能追名逐利,做形式主义表面文章,而是要强调实际效果。就此去看,这起假院士事件,无疑需要涉事学校、当地教育部门深刻反思。□刘辰(媒体人)
评论投稿信箱:shepingbj@vip.sina.com xjbpl2009@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