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视听08-11 11:15
讲述人:王博
自治区博物馆退休干部
我叫王博,博物馆的博。1953年那个风沙初定的春天,4岁的我随父母踏上这片热土,彼时还是个懵懂的孩童,如今已是76岁的老人了。七十年岁月在天山脚下缓缓流淌,我对新疆的记忆一时间也讲不出来,但是看到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新疆记忆·百幅老照片展”展出的这些老照片,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照片里是1963年乌鲁木齐第五小学孩子们上课的场景,和我上小学时并没什么不同。印象深刻的是那会儿我们还有“任务”,我的“任务”是拾粪,放学后我就跟着牛、驴的屁股后边跑,想起来还是挺有意思的。这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太遥远了,好多孩子甚至没有见过牛粪这些,天天穿着新衣服,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或者在游乐场、运动场里玩,还有属于自己的电脑、手机,变化真的太大了。
还有这张照片,不由得让我想起记忆里那个朴素的新疆,想起新疆丝织品的发展。
在自治区博物馆工作这些年,我见过太多关于新疆丝织业的故事。就说这张传世的版画吧,上面讲的是唐代和田女工织丝的场景,那是丝绸之路最繁华的年代,新疆作为中西交通的要冲,丝织品就像流动的文化符号,把中原与西域紧紧连在一起。 到了清代,左宗棠请来了江浙一带的纺织工,手把手教和田的女工们织绸。那些带着江南水汽的手艺,在天山脚下扎了根,让新疆的丝绸有了新的模样。而1953年之后,国家更重视这里的丝织业了,又从江浙派来师傅,手把手地传帮带。
刚开始的时候服饰还是比较单一,新疆姑娘穿的也大多是直筒筒的。后来有次我遇到个和田姑娘,穿着改良后的衣服,原来直筒筒的衣服,如今掐了腰,花纹也变成了一条条的,虽然还是传统的黑色调,却透着股时装范儿。不像以前,从头到脚一个样,现在的年轻人,把新疆的元素穿得又美又潮。
从唐代的古朴、清代的传承,到如今既守得住传统、又追得上潮流,这变化,是一代代人用双手织出来的。 有时候看着街头穿得花团锦簇的姑娘,看着商场里挂着的、融合了民族元素的时装,我就想起刚到新疆时的样子。那时候的青春,是带着泥土味的;现在的青春,是带着花香和时尚气息的。但不管怎么变,这片土地上的热情、坚韧,还有对文化的珍视,一点都没变。
来源:新疆广播电视台/丝路视听
记者:余飞 苏芹
实习生:黄家铭 石大为
一审:苏芹
二审:裴翀
三审:徐浩宇
更多《万象更新70年·我的青春在新疆》征集作品点击上方图片
编辑: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