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在美国逝世,享年95岁。
“我家的院子里,种了许多桑树,小孩子就喜欢去摘桑葚吃,紫紫的嘴巴,红红的手,很好玩很有意思。”九十余载人生长河奔涌,许倬云记忆深处最鲜活的色彩,仍是无锡老宅里那抹酸甜的紫红。
如今,这位将江南文脉播撒全球的史学巨匠安然归去。而他魂牵梦萦的太湖烟波,温柔地接回了她的赤子。那棵滋养了童年味蕾与记忆色彩的桑树,虽已零落成泥,却将生命的根系更深地扎进了江南文脉的沃土。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裴诗语
以史为笔,书写小民与时代
许倬云祖籍江苏无锡,1930年生于厦门。出生时,他手掌内屈,足背向地,医生也只能说罕见病症无法治愈。
少时经逢丧乱,年幼的许倬云随家人不断避难。由于身体的伤残,他都是在家自修,接受父亲、兄姐的指导。1946年许倬云随家人迁往无锡,他得到进入学校学习的机会。1948年,许家迁往台湾。1949年,许倬云考取台湾大学,后又赴美国深造。
尽管身体残疾,但许倬云始终保持着惊人的学术活力。学术代表作“古代中国三部曲”(《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已成为研究古代中国的典范之作。另有“中国文化三部曲”(《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等大众史学著作数十种行世,海内外行销百万册。
许倬云的治史重点为社会史和文化史,在写著作《西周史》时,他一改过往史书对周公等政治大人物着墨的书写方式,将目光聚焦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许倬云曾说:“在英雄和时势之间,我偏向于观察时势的演变和推移——也许,因我生的时代已有太多自命英雄的人物,为一般的小民百姓添了无数痛苦,我对伟大的人物已不再有敬意与幻想。”
作为“生长在新旧两个世界之间”的人物,许倬云目睹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迅速的变化和发展,他的心中始终萦绕着对历史和当下的忧思。
许倬云还一直热心推动两岸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先后建议、促进并参与了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等研究院的成立,将普林斯顿、斯坦福等美国和欧洲高校的高等研究院的模式介绍到中国。
在2020年播出(2019年4月接受采访)的《十三邀》(第四季第8期)节目上,许倬云结合个人经历,从全球政治局势谈到个人的精神危机。很多年轻观众在看过节目后纷纷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深受感动,称许倬云用他的人生智慧疗愈了年轻人的“精神内耗”。
“最重要的遗憾是什么?”许知远曾在《十三邀》(第八季第1期)节目中问,许倬云沉默良久,泪水涌满眼眶:“但悲不见九州同啊。”
桑梓情深,辅仁的温暖记忆
在许倬云心中,无锡始终是灵魂的归宿。“无锡不是路过之处,而是安身立命之地,不管离乡多久,都会让我想到,无锡是我可以交托一切、放下一切的地方。”
许倬云和钱锺书渊源颇深。无锡钱、许两家皆为名门望族,世代联姻。以许倬云这代论,堂叔许景渊就是钱锺书叔父钱基厚亲自选定的女婿。所以按辈分,许倬云得叫许景渊的夫人、钱锺书的堂妹钱锺元为婶婶。钱锺书与许景渊两家,后来一同调北京工作,往来密切。是钱许两个家族情谊深厚的缩影。
许倬云在无锡的老家位于城中东河头巷,即现在的梁溪区崇宁路、东河花园一带,是典型的枕河人家。许倬云清楚地记得,他们家前门后门都有河,有码头。过年的时候,河面船只往来忙碌,乡下的船摇来城中送油、送米、送菜果、卖柴火,很是热闹。
1946年,许倬云插班进入无锡辅仁中学就读高中。辅仁中学创建于1918年,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预备学校,该校虽然规模小,但教学严格。
在辅仁中学读书的两年半时光被他称为“最快乐的时光”。那里的老师教导他:“读书不要读死书,要读对自己性格、陶冶品行有关系的,你不能是一无是处的书呆子,要对世界有用。”这一理念贯穿了他后来的学术生涯。
解码江南,从文明基因到当代愿景
2023年,许倬云在接受《无锡日报》采访时曾说过,每次回无锡,他们都会到惠山祠堂祭祀,感受着家乡的美丽风光,感怀着地方的淳朴风俗,体味着乡人的温情传递。
情到深处,许倬云说,“我93岁,我不能想象在我此生,我还有没有可能回来,因为我已经瘫痪了。梦魂之中,常常万里关山,一重山一重山,千重浪,一波浪一波浪,最后,都会进入太湖……我还可以某种方式回去。”
晚年的许倬云身不能至,心向往之。2022年11月19日,92岁的许倬云在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上发表视频演讲《我的家乡在江南》,以历史学家的专业视角梳理江南文化基因。
他将江南文明的起源追溯至春秋战国:“丝绸、瓷器、冶金,这三个工业的发展使得东南一带、吴越一带变成了重要的生产地。”无锡洪山出土的吴越石器印证了这一判断。
许倬云特别推崇范仲淹在苏州创立的范氏义庄制度。范仲淹用毕生俸禄购置千亩田地,建立类似现代“信托基金”的互助机制,使族人“生老病死所需费用都可以支取”。在许倬云看来,这种“社群的通财公益”模式在江南地区源远流长。
许倬云深刻指出江南繁荣的深层原因:自然禀赋与人文教育的完美结合。一年两熟的粮食生产,发达的纺织副业让妇女获得经济能力,而“所有人都受教育”则培育了社会凝聚力。
他引用无锡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强调江南士人“不能单图自己,要图国家”的精神传统,认为这是江南文化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所在。
2023年3月,93岁的许倬云致信无锡市委市政府,提出三大愿景:弘扬士绅共担责任的优良传统;恢复国学专修馆,加强高校人文学科建设;依托太湖自然禀赋建设“前瞻性文化名城”,而非简单模仿苏州园林。
在2024年播出的《十三邀》中,年过九旬的许倬云表达了死后落叶归根的愿望。他说:“我死了我要埋葬在家乡。我买了坟地,碑都刻好了,就在父母的坟墓旁边。”
许倬云的一生,始终与历史深情对话,矢志追寻真理之光。他曾经说过:“我真正的归属,是历史上的、永远不停的中国。不是哪个点、哪个面,是一个文化体,那是我的中国。”
在离开这世界之前
尽一份该尽的力
耄耋之年的许倬云身体状况堪忧,日常生活几乎完全依赖太太照料,仅剩两根手指尚能活动,但他始终心系青年成长,不遗余力地通过写作、直播等方式与年轻人交流。他曾提出“往里走,安顿自己的内心”。他鼓励年轻人要关注家国民生、科技进步,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之中,“人非孤狼,见贤思齐,方能寻得安宁”。他希望年轻人能够将所学所得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3年11月,他曾在自己的小红书账号上发文:我愿意在离开这世界以前,尽一份该尽的力。
文中写道:上天给了我那么多的恩惠,让我活下去,让我渡过人生的难关。我必须尽力活下去,回馈世界,让大家理解一个忧患中艰难困苦的残疾人是怎么过来的,没有畏缩,也没有放弃。
我愿意在离开这世界以前,尽一份该尽的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做一天教员,跟大家谈一次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