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新闻客户端4小时前
□尹静(伊犁师范大学) 近日,四川省江油市一未成年人赖某某在校外被15岁的刘某甲、13岁的刘某乙、14岁的彭某某殴打的视频在网络传播。视频中三人在一处偏僻角落对赖某某肆意谩骂、威胁和殴打,更令人心寒的是现场围观者冷漠拍摄,随后视频被上传至网络二次传播。目前,全部涉案人员均已到案,相关部门积极介入,及时对受害者及其家属开展心理疏导,同时警方对主要施暴者除治安处罚法外,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送往专门学校矫治教育。(8月4日 九派新闻) 视频中拳脚相加的暴力画面如同尖刀刺穿了公众对未成年人纯真世界的想象——校园欺凌的阴影从未远去,对恶性欺凌行为的处置应当升级。然而此类事件并非孤例,同年7月13岁初中生遭多人围攻,据了解,十名涉事人员均为未成年。暴力阴影下的复杂根源到底是什么?其原因令人深思。 究其根源,这既源于青春期未成年人特有的心理认知偏差——情绪易冲动,部分人缺乏对暴力后果的深刻认知及同理心,错误地将暴力视为解决矛盾彰显“力量”的快捷方式;又折射出网络时代催生的畸形“狂欢”与传播驱动,助长暴力行为的“表演性”,围观者冷漠拍摄、上传的行为,暴露了对他人痛苦的麻木,甚至将暴力视频当作博取流量关注或炫耀资本的变态心理;更暴露出家庭监管与教育的严重缺失,父母的失职、缺位,未成年人的暴力行为往往与早期家庭关爱缺失、行为规范教育不足或管教方式极端密切相关,部分监护人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孩子的暴力倾向。这三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未成年人暴力事件滋生的土壤。 遏制未成年人暴力,需要全社会合力编织强有力的社会防护网。首先,法律精准发力,矫正与惩处并重。持续完善并坚持执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相关内容,对性质极其恶劣、符合法定年龄条件的施暴者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其次,强化校园干预,提升“软实力”。学校应超越应试教育,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加强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与引导,确保“早发现,早干预”。最后,夯实家庭责任,推动“依法带娃”,切实贯彻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监护人的职责。 十几岁本应是生命中最明媚的“花季”,不该被暴力的阴霾笼罩。从江油事件中我们看到,矫正施暴者不应仅仅是事后补救,而是筑牢事前预防堤。唯有法律长出锋利的獠牙震慑恶行;学校构筑更坚实的屏障守护心灵;家庭担当起坚实的责任播撒善意。方能让每一颗年轻的心灵在安全的土壤中向阳而生。对于伤害的拳头,我们“零容忍”;对于走向深渊的脚步,我们不放弃——这才是文明社会对祖国“未来”最庄重的承诺。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