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6小时前
自今年6月份的1号台风“蝴蝶”生成以来,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处于台风活跃期,其中像“韦帕”“竹节草”等台风对我国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
今年,浙江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自主研制的无人风帆航行器“信天翁”,先后两次进入台风核心区,了解台风中的气象和波浪状况,为提升台风预报精度、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今年的1号台风“蝴蝶”生成后,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研制的无人风帆航行器“信天翁”,成功进入台风眼,完整采集了台风眼内部的气象与海浪原始数据。这是我国海洋气象史上首次成功利用海洋无人航行器,主动穿越台风眼开展的海气界面观测。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教授 李培良:台风中心位移的轨迹和航行器“信天翁”运行轨迹在6月13日凌晨交织在一起,台风“蝴蝶”前后半个小时风向是完全相反的,风速变化很大。但是在中间这20多分钟风速很小,它的最小风速只有0.3米每秒,基于这些事实,我们认为已经准确地穿越了台风眼的中心。
穿越台风眼的航行器“信天翁”,长约4.3米,是利用风能驱动的无人风帆设备。在首次穿越台风眼后,第三代升级版“信天翁”又携带摄像记录设备,进入了台风“韦帕”的核心区。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教授 李培良:二代的航行器“信天翁”上面,我们只配备了对航行控制起关键作用的,像风速、风向、波浪的传感器。第三代在保证航行的过程中,我们增加了很多专门针对台风状态下的观测传感器,前端后端各增加了一个相机。
迭代升级“信天翁”成海上移动调查船
无人风帆航行器“信天翁”两次成功穿越台风核心区,不仅获取了台风变化机制的关键一手数据,为精准预报提供支撑,更在持续迭代中拓展着海洋观测的边界,以技术创新填补海洋数据空白。
李培良告诉记者,虽然全球已有相对成熟的监测手段和计算模型,但海上微小的初始数据偏差,可能导致台风预测结果大幅偏离,关键区域数据的缺失,会影响预报台风路径的准确性。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教授 李培良:台风的发展以及运行轨迹都是受到海洋界面的影响。如果能够准确穿越台风,准确了解台风的一些变化机制,比如它的轨迹变化、强度变化。拿到一手资料对我们准确预报台风有很大的帮助。
航行器“信天翁”两次穿越台风核心区,科研团队已获取到一些关键台风信息,正在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随后,团队还将对“信天翁”进行迭代升级,搭载更多环境信息传感器,在海洋环境中获取更为完整丰富的气象及海洋环境数据。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教授 李培良:未来它还可以下潜到0米到1000米的水下去。所以它对整个海气的交换,还有海洋的上层,都有很强的获取的能力,所以相当于在海上移动的调查船。
未来,航行器“信天翁”还计划开展环绕西风带的全球航行试验,持续延伸海洋观测边界,填补数据空白。
编辑: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