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07-31 19:07
现在正是青海湖特有物种湟鱼洄游的高峰期,数以万计的湟鱼从青海湖出发,逆流而上奔赴繁殖地,上演鱼跃水面、鸟掠清波的生态奇观。
万尾湟鱼跃龙门
泉吉河畔的生态奇观
在青海省刚察县的泉吉河湟鱼洄游观测点旁边河道的水面下,有黑压压的一片,这就是正在逆流而上的湟鱼大军。它们身体呈棕褐色,逆着水流摆动尾鳍,不停游弋,有时还能看到鱼跃龙门的奇观。
湟鱼是青海湖特有的裸鲤资源,每年6月开始,成熟的湟鱼会从青海湖出发,沿着入湖河流逆流而上,开启产卵繁殖的征程。这一路,它们要闯浅滩、过激流,最远的能游100多公里。
从“守护”到“复苏”
生态保护守护湟鱼洄游
这场震撼的生态奇观,背后离不开多年科学精准的生态守护。首先是人工繁育的托底保障。
湟鱼的繁衍往往面临被捕食、天气因素、河道断流等影响,自然繁衍的成活率非常低。而为了保障幼鱼的成活率,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每年都会开展人工繁殖工作,从鱼卵采集,到幼苗培育,每年放流回到青海湖的鱼苗超千万尾。而在一些主要的洄游通道上,生态管护员的日常巡护也是最直接的守护。每天管护员会沿着河岸巡查浅滩、石缝,把卡在石缝里的鱼苗捧回深水区。
现如今,科技手段也给保护装上了智慧大脑。这套设备叫作全断面鱼群智能监测系统,它能24小时记录洄游鱼群的数量、大小、洄游速度,识别准确率超90%。再借助PIT定位技术,给部分湟鱼植入微型芯片后,它们洄游到哪里、停留多久,都能被沿途的监测点捕捉到,就像给湟鱼办了通行证一样。最新数据显示,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从2002年的不足2600吨,到如今已达到了12.75万吨,翻了近40倍。
生态“流量”变发展“增量”
活力从河面向岸边延伸
洄游这样的生态奇观每年也吸引了不少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青海湖,来到刚察。湟鱼洄游已成为当地生态旅游的一张名片。据了解,刚察县近五年湟鱼洄游相关旅游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超1600万元,每年能吸引超40万游客来到这里观赏湟鱼洄游。
游客多了,当地的相关产业也发展了起来,目前,刚察县打造了湟鱼家园观鱼体验区、圣泉湾生态体验区等多个以“湟鱼洄游”为特色的生态观景点,直接带动当地127人就业,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宾馆、餐饮、个体商户等,受益群众超千人。泉吉乡新泉村村集体修建的小木屋,村民在这里售卖鱼食、手工艺品等,每户每年平均增收1.5万元。
从湟鱼洄游的生命活力,到生态保护的持续发力,再到生态旅游带来的烟火气。这里的故事,正是这颗高原蓝宝石“生态美、产业兴”的缩影。这里跃动的不只是湟鱼,还有高原大地蓬勃的发展活力。
监制丨王琰 颜承京 熊传刚 杜震制片人丨李欣 陈钰洁 李永辉记者丨乔亚美 程河源摄像丨闫懋鹏 姚正鹏 马文辉编辑丨张昊
编辑:李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