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11小时前
从黄浦江畔的石库门到帕米尔高原的最高国门,7月17日至7月22日,在上海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的统筹引领下,依托沪喀两地多所高校与多区教育局的协同支持,来自沪喀两地大中小学的师生们,通过实地探访溯源、主题深度研讨、沉浸式场景实践等多元形式,深化落实教育援疆行动。
此次活动以“双线并行、多地联动”的创新模式,将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城建学院、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莎车县第九中学、巴楚县阿纳库勒乡第八中学、泽普县第二小学等学校的学生们交叉组队,让70名来自喀什区域的师生与70名上海区域师生分别在上海、喀什等地开展交流互访。
对喀什学子而言,上海之行是“触摸现代文明、汲取发展智慧”的过程,让“走出喀什”的见闻成为“建设喀什”的动力。“站在中共一大会址的红砖墙前,我读懂了‘初心’两个字的分量。”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苏比努尔·赫克木表示:“在上海理工大学的实验室里,老师说‘产教融合要跟着产业走’,这让我想起新疆的林果业——或许我们也能把所学的知识搬到果园里,让技术真正长在土地上。”上海理工大学团委副书记杨阳表示:“这场研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走过多少红色地标,更在于考验中,触摸到一个民族最深沉、最坚韧的精神底色。”
沪喀学子参观上海理工大学。资料图片
上海城建学院学生龚慧恩表示,把喀什的“非遗+电商”模式带回学校,“或许我们能帮这些手工艺品提供更多的渠道,让更多人看见它们的美。”
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上海市人民政府驻新疆办事处主任、喀什地区地委副书记孟庆源表示:“2025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 周年,上海对口支援喀什15年。15年间,上海通过产业扶持、教育提升、民生改善等多维举措,为喀什地区的社会稳定与繁荣注入强劲动能。”他表示,自教育援疆启动以来,上海的优质资源不断向喀什流动,而此次“从石库门到最高国门”的研学活动通过“学生双向走”,将短期交流转化为长期联结,让教育援疆有了更鲜活的互动,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文化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意义。
此次研学是上海“组团式”教育援疆的创新实践,更是“输血+造血”模式的生动延伸。这种“以学促研、以研促帮”的闭环模式,让教育援疆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赋能”。
上海援疆前指项目资金业务组组长、喀什地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冯贇表示,要当好友谊桥梁,持续增进沪喀两地青少年之间的了解与情谊,共同绘就民族团结、同心筑梦的美好画卷。
编辑:杜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