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16小时前
在中国经济寻求新增长引擎的宏观背景下,一场以“分钟”为计时单位的效率革命,正悄然重塑着城市商业的底层逻辑。这并非传统零售业态的升级迭代,而是一场由数据、算法与即时物流网络构筑的“新基建”竞赛。从京东的仓配一体化,到美团的本地深耕,再到淘宝闪购的生态整合,平台巨头间的激烈角力,其实质已远超市场份额的争夺。
这场“分钟革命”正在对城市的物理空间和经济活动进行一次深刻的数字化重构。一个以“即时满足”为核心的新型服务体系,正崛起为现代都市不可或缺的经济动脉,其涟漪效应远超万亿级的市场规模本身,向就业结构、消费范式、供应链效率乃至区域经济的平衡注入了全新的变量。当商业竞争的前沿从“空间”转向“时间”,这场革命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它所催生的新动能,将如何定义中国下一阶段的数字经济,又能带来怎样的启示与挑战?
效率革命:“即时”背后的城市新基建
2025年夏天,围绕“分钟级”配送的即时零售竞赛已成为中国城市商业变革的缩影。事实上,这场竞赛的序幕早在京东以仓配一体化和智能物流网络布局“即时达”时便已拉开。京东率先推动了供应链数字化和履约时效的极限突破,为行业树立了高标准。随后,淘宝闪购以500亿补贴高调入局,与美团展开正面交锋。表面上看,这是补贴驱动的流量争夺,实则是一场以资本为引擎、以技术为底座的城市商业基础设施竞赛。每一笔巨额投入,既是吸引用户的筹码,更是对后端供应链、履约网络和技术系统的极限压力测试,目标是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万物到家”的平台心智,实现从线上信息撮合到线下资源整合的深度转型。
这场竞争已从传统的单品、单线对抗,升级为生态体系的全面发力。阿里巴巴整合淘宝、饿了么、飞猪等多元资源,打造“远场+近场”一体化消费平台;美团则以外卖为核心,深耕本地商户和高效配送网络,持续强化即时履约能力。京东则凭借强大的仓储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保障了多品类商品的高效流转。各大平台的较量,不仅比拼用户规模,更在于供应链整合、技术调度和生态协同能力的深度比拼。
值得关注的是,这场竞争带来了市场的“增量革命”。 即时零售行业整体订单量由“1亿单”时代迈入“2亿单”时代,市场容量实现倍增。平台通过补贴而非压价,保护了商户利润,实现了消费者、商家、骑手和平台的多方共赢,开启了“卷自己不卷商家”的新竞争范式。即时零售的崛起,将“最后一公里”压缩到“最后半小时”,倒逼线下门店数字化转型,激活城市经济的微循环,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混合商业新形态加速形成。阿里研究院政策法规研究中心主任顾登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于关注外卖单量有点跑题。在他看来,电商的上半场是商品,下半场是服务,而餐饮只是服务业的一个门类。所谓外卖大战、即时零售竞争,代表着新型服务业电商的崛起,这并非原有电商模式的微调,而是从“电商服务化”走向“服务电商化”的根本性跃迁,其本质是将各类服务标准化、产品化,使其像商品一样在平台上被搜索、下单、履约与评价,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服务消费、扩大内需。
在即时零售的高效运转之时,自然离不开数百万骑手的支撑。他们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连接线上需求与线下供给,是实现“分钟级”响应的关键。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平台对骑手生态的投入不断升级,从单纯的经济激励,转向系统性的职业保障和人文关怀。全职骑手享有“五险一金”,智能调度优化减少空驶,城市“骑手驿站”提供休息、饮水、充电等服务。这些举措提升了骑手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行业从粗放增长走向高质量发展。
如今即时零售已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蓄水池”。 6月27日,“京东黑板报”披露,京东外卖日订单量已突破2500万单,入驻品质餐饮门店超150万家,全职骑手突破12万人。数据显示,淘宝闪购上线两月,活跃骑手从60万增至120万,每新增1000万订单可带动20万日活骑手。行业为大量劳动力提供了灵活就业机会,降低了就业门槛,缓冲了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平台正探索为骑手提供职业成长路径,如技能培训、晋升管理岗位等,提升其职业忠诚度和发展空间。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沉淀人力资本,也为社会稳定和经济韧性提供了坚实支撑。
场景蓝海:即时消费的无限可能
即时零售的崛起始于餐饮外卖,但其影响远不止于此。随着技术和供应链的不断革新,生鲜、药品、日用品、3C数码、家电等多元品类迅速纳入30分钟配送范围,开启了“万物到家”的消费新时代。年轻一代对“快”的极致追求,推动消费从传统的“计划性”向“即时性”转变,满足了用户碎片化、场景化、冲动化的消费需求,成为未来市场增长的重要引擎。
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即时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早在2023年我国即时零售规模达到6500亿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2万亿元。2025年一季度,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速达120%,其中生鲜、服饰、3C数码成为增长最快的三大品类。美团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其闪购业务非餐饮品类日订单量已突破1800万单,涵盖饮料零食、3C产品、家用电器、美妆个护等多个领域。京东数据显示,2025年其外卖业务骑手数量持续增长,配送网络覆盖全国350余城市,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即时零售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也为实体商户带来了数字化转型的新机遇。接入平台后,社区小店的服务半径从1公里扩展至5公里甚至更远,客群规模成倍增长。平台提供数字化运营工具和用户画像分析,帮助商户提升运营效率,激活城市商业的“神经末梢”。数据显示,补贴上线后,餐饮连锁和中小商家的生意环比分别增长170%和140%,成为实体经济复苏和创新的重要驱动力。顾登晨表示,今天的新型服务业电商,依托的是过去10年餐饮外卖、即时零售阶段积累下的分钟级履约网络与消费心智教育基础。从“送餐”到“送万物”再到“送服务”,这是一种复用原有电商与物流体系、以技术驱动服务商品化的典型范式升级。
业内专家也高度肯定即时零售业态的发展潜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专家委员会专家李鸣涛说:“即时零售的个性化服务能力会比较好,平台企业依托大数据的支撑,可以更精准地为消费者推荐相关商品,可以与消费者的生活场景深度绑定,比如朋友聚会、节假日需要临时性买一些商品,以及日常的药品等等。这些都会触发消费者相关的应急消费、非计划性购物的需求,所以它在助力提振消费、创造消费新增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他强调,在电商平台、商超等共同努力下,我国即时零售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在谈及发展方向时,北京邮电大学人机交互与认知实验室主任刘伟表示,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应用,即时消费场景将更加智能和个性化。智能家居自动下单、语音购物、商品与服务一体化等新模式将不断涌现,构建覆盖生活全领域的超级消费生态。平台间的竞争,已不仅是订单量的比拼,更是对新场景、新需求的持续挖掘与创新能力的较量。谁能更好满足用户多元化、即时化的需求,形成完善的人、机、环境生态系统智能体系,谁就能在未来的市场格局中占据主动。
数字普惠:跨越“胡焕庸线”的区域新动能
中国区域经济长期存在“胡焕庸线”分界,东西部发展不均。即时零售的普及,为弥合这一差距提供了新路径。由于服务业覆盖广泛,平台补贴和流量能够更均衡地惠及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微商户。数据显示,6月,淘宝闪购西部地区闪购单量同比增长126%、快于业务基础更好的东部地区104%的增速,其中西部人口大市兰州、乌鲁木齐分别实现207%、318%的涨幅。即时零售带动了区域经济活力,助力实现更加公平和韧性的商业生态。
京东和美团也都积极推动区域下沉。《即时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美团闪电仓计划2027年增至10万个,重点布局县域市场;京东依托“京喜”社区团购网络,在三四线试点“即时零售+社群裂变”模式,助力当地商户实现数字化转型和消费升级,促进区域经济活力释放。
平台为中西部中小微商户提供了低门槛的数字化转型通道。部分专家认为,西部发展速度较东部为慢,通过这种平台之间竞争以及服务的下沉、业务的延展,无论是连锁品牌还是街边小店,都能通过平台获得线上订单和数字化运营能力,享受数字经济红利。补贴政策推动了中小商户生意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区域消费和创业活力的提升。这种“大河有水小河满”的普惠效应,为中国经济实现均衡发展提供了助力。在顾登晨看来,新型服务业电商的出现,是一次从“商品带动东部制造”向“服务带动全域消费”的结构性转向。这种民间自发组织、生机勃勃的模式,在无需财政支出的前提下,有望成为撬动内需、激活区域经济活力的有效抓手,有点类似消费领域的“苏超”。
当然也不乏疑虑的声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电子商务协会会长邢再鹏表示,即时零售的兴起,对过去不会电商、不懂运营,和做传统商超,以标品为主的商家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服务和差异化定位上寻找新的方向成为突围的关键。到底即时零售在推动消费升级的同时,能否带动实体经济的增长?这需要时间给出答案。
更深层次地,即时零售的商业模式创新,为AI、云计算等前沿科技提供了资金和应用场景。平台的健康发展,为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积蓄力量。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助理李凌表示,未来管理政策上可以以系统、包容的眼光看待行业创新,鼓励平台通过技术和模式创新提升效率,维护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加强对新就业形态权益的保护,引导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
即时零售的“分钟革命”,本质是一场深刻的效率跃迁和社会结构重塑。它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构建起高效、普惠的城市经济新基建。淘宝闪购与美团的竞赛,不仅重塑了商业格局,更为就业、消费、区域均衡和科技创新注入了新动能。未来,谁能更好地平衡各方利益、持续创新、挖掘新场景,谁就将在这场决定未来十年商业格局的竞赛中胜出。对于政策制定者和行业从业者而言,理解并善用这场变革的潜能,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记者孙旻宏 马渭淞 )
编辑:刘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