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视听9小时前
故事讲述人:刘艺平
策勒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我叫刘艺平,甘肃定西人。2017年9月,当我踏上和田策勒县的土地时,心里像揣着一团火,这团火,是从小听父母讲新疆故事时就燃起来的。母亲11岁到21岁在新疆生活,父亲20岁到29岁在新疆当兵,他们口中的葡萄园、广阔天地,早就刻进了我的记忆。所以当机会来临时,我毫不犹豫地奔向了这片让我魂牵梦绕的土地。如今8年过去,新疆早已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每次和父母视频,他们总说“新疆变化真大”。
我和戏曲的缘分,始于上学时的一份热爱。那时我毫无基础,却被戏曲的魅力深深吸引。真正让我坚定传承之心的,是88岁的恩师刘山三老先生。2012年,我拜入他门下,老人一生收徒只收2元钱,除去舞台开销,其余全投入教学,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艺术家。我常说,从师傅那里学的专业知识或许不算多,但他那份纯粹的热爱与坚守,像种子一样在我心里发了芽。他说“走到哪就把戏曲传到哪”,这句话成了我在新疆做事的底气。
刚到策勒时,我在策勒乡中学当老师。课余时间,我总忍不住教孩子们戏曲。教他们唱秦腔、眉户调。孩子们吐字带口音,一句唱词往往要教几十遍,他们急得脸红,我就陪着慢慢练,练会了,大家都笑得特别开心。
2019年,我调到了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终于有了更合适的地方教戏。我把师父的精神带到这儿,只要孩子愿意学,我就敞开了教。孩子们刚开始接触戏曲,觉得新鲜又难:男孩们练翻跟头,膝盖磕得青一块紫一块,贴了膏药接着练;女孩们学水袖,胳膊酸得抬不起来,休息会儿又接着甩。我陪着他们泡在排练室,嗓子哑了含片润喉片,累了就在椅子上靠会儿,心里总想着师父说的“传下去比啥都重要”。
2024年,我们带着孩子们排的戏曲节目去湖北黄冈参加“小梅花奖”比赛。去之前那几个月,大家练得更狠了。有些孩子水袖动作总不到位,每天放学后自己加练一小时,最后在台上一甩袖,那股劲儿特别亮眼。到了赛场,看着孩子们穿着戏服站在台上,唱腔字正腔圆,身段有模有样,台下掌声起来的时候,我站在旁边,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最后拿到“优秀集体节目”奖,孩子们抱着奖牌跳,说“原来我们也能让全国看到策勒”。
今年,我们又有两个作品入围了。看着孩子们在排练室里认真的样子,我总想起师父收我做徒弟时,那2块钱学费在手里沉甸甸的。他教我的,不只是戏,更是一份责任。现在,我把这份责任传给这些孩子,看着他们一点点进步,就像看到戏曲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发了芽。
来新疆8年了,我的日子都和这些孩子、和戏曲绑在一起。师父说“走到哪就把戏曲传到哪”,我做到了。我的青春,就在新疆的排练室里,在孩子们的唱腔里,我在新疆稳稳地扎了根。
新疆广播电视台/丝路视听 投稿人:刘艺平
一审:余飞
二审:裴翀
三审:徐浩宇
编辑:陈奕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