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视听1分钟前
故事讲述人:买吐送·卡斯木
于田县退休教师
我叫买吐送·卡斯木,今年78岁了。我生在于田,长在于田,好些事儿都刻在心里头,咋也忘不了。
故事得从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门口那台拖拉机说起。1958年,我们于田县有了第一台拖拉机。那是库尔班·吐鲁木大叔去北京见了毛主席,毛主席惦记着我们托格日尕孜人民公社,专门让人送来的。拖拉机运来那天,全村跟过年一样热闹,大家都挤在村口看稀奇。那“铁家伙”浑身锃亮,发动机的响声震天动地。我当时眼馋得很,老跑去看,心里直琢磨:这大家伙到底能干啥?
以前种地,真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个人吭哧吭哧干三天的活儿,这拖拉机一上阵,个把钟头就干完了。看着它,我就想,咱农民也有这么厉害的帮手了,往后的日子肯定错不了!后来啊,咱们的农机具越来越先进。以前种地用的是坎土曼,如今种田全是现代化,各式各样的机器一起上阵,农民的日子也好过多了。
地里的变化更是翻天覆地。过去种庄稼,撒种、收割全凭人一双手,弯着腰干活,能把人累趴下。现在可好了,播种机、收割机“突突突”地在地里跑,连卫星都帮着管浇水、施肥,天上还有无人机飞来飞去洒农药!我站在地头看着这些新鲜玩意儿,心里想:这哪还是我们年轻时候种地的样子啊!
再说说咱们和田人吃水这事儿。解放前,吃水难啊!拿个葫芦瓢去河里、涝坝里舀,费老大力气,水还不干净。解放后,换成挑水喝了,可挑的还是涝坝里的浑浊水,看着都不清爽,喝到嘴里一股子土腥味。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家家户户都通上了自来水,水龙头一拧,清亮甘甜的水“哗哗”就流出来,又方便又干净。
我在于田这块土地上活了一辈子,亲眼看着变化有多大。如今村里的小娃娃们在亮堂干净的教室里念书,县城的高楼大厦一栋接一栋地盖起来。我打心眼里觉着,咱们新疆的好日子啊,就像那地里的庄稼,一茬比一茬旺势,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甜!
新疆广播电视台/丝路视听 投稿人:买吐送·卡斯木
一审:余飞
二审:裴翀
三审:徐浩宇
编辑:陈奕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