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客户端新疆频道4小时前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09日 20 版)
我多次到新疆,但仍然常常想来新疆,总觉得看不够。无论自然风光、历史遗迹,还是现实风情,反复看,仔细品味,实在有一种大美难言之感。过去来,主要是看文化、看文明、看大自然的千万年形塑,总归一句,是看过去。而最近一次来,主要是看经济建设成就,看产业发展,看口岸开放交流,可以说是看现在,当然,也在看未来。这是一种互补性的考察,让我对博大的新疆,有了更加全面而立体的认知。
每每行走在新疆的大地上,都不由人不发幽古之思。每一处土地、山川、沙漠、草原、戈壁,包括丰富多样的生物、民族、文化,都与遥远的过去有着目视可见的牵连。每次来,自然而然都会想到古丝绸之路,继而唤醒张骞、班超、玄奘这些已远逝的灵魂。这里曾经金戈铁马,也曾经驼铃声声、商队延绵不绝。人类族群无论从哪里兴起,为了生存,都会不断扩大活动范围。走动起来,流转起来,交往起来,是最好的生存方式。文明是反复融合淬炼的结果,而古丝路文明在这方面给了人类以最深刻的启示。大家为了生存觅食果腹,继而为了更多财富远走他乡,信息、思想、宗教、艺术紧随其后。历史总有风沙,但人最终都会以自己的智慧让文明一再显现。人类只有跨越到一个新阶段之后,反复回望历史,才看清了现实与未来的路径。丝路这本教科书,教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伟大的交流、包容与开放精神。
今天的世界,让我们对历史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规律,有了置身其中的本质认识。人类每经历一次大的技术进步,都会有一次格局重组。有些重组是颠覆性的。比如地理大发现与蒸汽机时代的到来,都对人类生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装重构。也正是海上运力的成熟,让古老的丝路延伸出了新的路线。这条人类的智慧之路,在今天又能发挥更切实际的通衢效应。这就是历史演进的本质,长期主义是我们应对历史不确定性的最佳良方。
一次次站在新疆这块辽阔的土地上,面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丰富地理地貌,回望历史,面对现实,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一些更大更久远的问题。人类的所有紧急应对,都带有短期性。但严峻的现实,又不得不一次次要人们去应对短期遭遇的围困。就像张骞出使西域,那也是当时的急需,需要联合大月氏来共同抗击匈奴,事情并未成功,却起到了“凿空西域”的功效。这让一种现实短暂的压强,释放出了长期战略突破效应。张骞之于汉朝的“凿空”之功,本质上是应和了人类发展的重要调节阀——流动性。认同“流动”的行为,带来相对长期的稳定。面对“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的新疆口岸的忙碌景象,以及具有“越开越大”象征意义的霍尔果斯“第六代国门”,还有其它雄伟口岸,总是让人充满自信、自豪与坚定。
从用石器狩猎,到用铜器烹煮,再到铁器操戈、蒸汽牵引、电气内燃、数字计算、人工智能,似乎变化越来越快,效率也越来越高,我们在欢欣鼓舞与焦虑不安中,目不暇接地应对着一波波一浪浪新技术的挑战。当下,我们也在依靠自己的智慧去继续“凿空”属于自己的“通衢大道”。幸喜我这一路看到的都是科技创新,哪怕是棉花这样一个传统产业,在新的技术探索中,也显现出难以置信的新模式、新功能、新业态。石油化工,更是在“下游”与“下下游”的创新中,“变戏法”一般拉长了不可思议的产业链。创造性,是中华民族文明演进的不竭驱动力。
当然,我更喜欢看那一望无际的棉田、薰衣草园,还有千姿百态的香草甸,它们以蓬勃葳蕤的身姿,活色生香地装点着辽阔的大地,也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效益。土地总是给我们以恒常而久远的惊喜。那无处不有的西瓜、葡萄园,还有大名鼎鼎的库尔勒香梨,生意盎然的绿植、常青藤,让我们更加珍爱土地对人类赐予的确定性。这份确定性值得我们付出更加辛勤的耕耘与更加切实的定力。植物们以绿色与果实的恒久供给,确立了在这块大地上“守护神”的角色定位。“新疆是个好地方”,这句歌词唱起来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欢愉感。尤其是在库车老城、喀什的汗巴扎、乌鲁木齐的大巴扎、伊宁的六星街,与不同民族置身于相同的生命烟火中,极有松弛感地唱起歌、跳起舞,再啃着羊头,嚼着烤肉,品着香馕,便更有一番喜不自胜的乐天滋味。新疆这座历史人文与自然生态宝库,多处已设有保护区,这是最有眼光的“长期主义”战略。在历史的长度上,我们应该有更加旨远的深邃眼光。
一切的一切,都是靠人的走动流转,才能形成气候。文明的发展与人的行动,往往衍生出商业价值,最终存续下来的,便会转化为文化价值,这些文化价值在丝路上遍地都是。同样,一切文化价值也都包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人类命运与共,只有彼此欣赏、交流、走动、合作起来,才是最好的生存方式。而新疆,就是一个特别适合你来我往、相携而行的地方。
编辑:杜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