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视听11小时前
故事讲述人:王汉冰
摄影师
我是王汉冰,一个用镜头和胡杨对话的摄影师。1999年从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摄影专业毕业后,我就一头扎进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的胡杨林。算下来,这二十多年里,我进了两百多次胡杨林。春夏秋冬、风霜雨雪,胡杨在镜头里的每一副模样,都是生命最本真的姿态——坚韧里藏着美丽,悲壮中透着力量。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偏偏对胡杨情有独钟?或许要从我的家乡说起。我生在新疆巴州尉犁县,那是塔里木河下游,是胡杨世代生长的地方。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气候变化及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塔里木河一度断流。沙尘暴一来,天地皆黄。我握着相机想,我得把这一切拍下来。
在我眼里,胡杨从来不止是“沙漠英雄树”。我拍它们,不只是为了定格美景。你看那些在干旱中蜷曲的枝桠,那些被流沙半掩的树干,都是胡杨在诉说生存的艰难。我想把这些画面背后的震撼传递出去,让更多人看见胡杨的坚韧与脆弱,思考我们该如何与自然相处。
拍胡杨,从来不是件轻松的事。迷过路、翻过车、掉进过冰河,这些早成了家常便饭。为了等一个绝佳的光影,我常常背着几十斤的器材在沙漠里跋涉,累到极点就直接躺在沙地上睡,风餐露宿是常态。但只要按下快门的那一刻,看到取景器里胡杨与天地交融的瞬间,所有辛苦都值了——那是生命最动人的模样。
最难忘的一次拍摄是在十几年前。那天早上,狂风卷着沙尘扑过来,天骤然黑如深夜。我咬咬牙,开车往50公里外的胡杨林赶。到了地方,我用塑料袋裹着相机,眯着眼在沙尘里按快门,脸上、相机上全是沙粒,耳边只有沙子打在器材上的“噼啪”声。那场沙尘暴刮了一整天,傍晚天放晴时,整个天空被染成了橘色,像幅悲壮的画。回程路上遇到位放羊的老人,他满脸沙尘,扯着嗓子说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风,羊都跑丢了。那一刻我更明白:胡杨在,风沙就少一分;保护好它们,就是守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这些年,看到塔里木河生态治理初见成效,风沙少了,大片胡杨林重新焕发生机,镜头里的鸟儿也越来越多。每次按下快门,我都觉得是在记录家乡的新生。
有人说我的青春都“耗”在了胡杨林里。可我觉得,是这片土地、这些胡杨滋养了我最丰盈的青春。它们教会我敬畏生命、敬畏自然,让我懂得坚守的意义。往后的日子,我还会扛着相机走进胡杨林,拍下去,讲下去,让更多人看见新疆的美,一起守护这片土地的天蓝、地绿、水清。
新疆广播电视台/丝路视听 投稿人:王汉冰
一审:余飞
二审:裴翀
三审:徐浩宇
编辑:陈奕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