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23小时前
抗战期间,在胶东战场上有这样一位抗战英雄。他入伍4年,身经百战;抢救战友,不畏艰险;与敌拼搏,坚守阵地,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他的名字叫任常伦。今天的《抗日英雄谱》,一起走进“一等战斗英雄”任常伦的抗战故事。
“我们没有子弹有刺刀,人在阵地在!”这是81年前,在海阳长沙堡战斗中,面对10倍于我军的敌人,任常伦对战友发出的呐喊。当时,他身上已多处负伤,肩膀上还留着弹片。手榴弹和子弹都没了,为了给增援部队争取时间,他毅然决然拿起仅剩的刺刀,带头跃出战壕。
任常伦,1921年出生于山东省黄县,也就是现在的龙口市孙胡庄的一个贫苦家庭,父母早亡的他被叔父收养,是在村子里吃百家饭长大的。1938年,日寇的铁蹄踏进胶东半岛,17岁的任常伦加入了胶东抗日自卫团。1940年8月,他参加了八路军,不久后,他就凭借过人的身体素质,从日军手里缴获了战斗生涯中的第一支枪。
龙口市委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 姜亮:任常伦最早就只有刀和手榴弹,最开始他负责往阵地上运送弹药。有一次他看到几个战士打完子弹和敌人拼刺刀的时候,他看准时机偷袭刺死一名日军士兵,夺了他的枪。战斗结束后,这杆枪就奖励给了他。
1941年6月,任常伦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作战更加勇猛,不仅屡次完成战斗任务,还三次从枪林弹雨中救出战友。在攻打小栾家据点时,一排三班长史德明负伤倒在小土崖下,未能撤退。任常伦主动请缨,他匍匐着爬到史德明身边,解下绑腿带,捆在班长的腰上,一步一步把他拖回了营地。
龙口市常伦庄村民、任常伦友人之子 王宝德:就滚、爬,最后他把史德明拖出来,还不敢直起腰来,不敢背。两个胳膊出来以后全是血,还不敢这么样撑着,这样身子就高了。他就这样用手肘爬,回来以后全是血,衣服都碎了。
胶东抗战,艰苦卓绝,参军仅四年的任常伦,先后在枪林弹雨中征战拼杀了120余次,缴获的枪支足足可以装备一个排。
1944年,任常伦升任副排长。8月,他光荣地出席了山东军区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并被授予山东军区“一等战斗英雄”称号。然而,也就是在这一年,这位战士奔赴了他的最后一战。
1944年,胶东战史上著名的长沙堡战斗打响,日军沿着烟青公路南下莱阳,开始对牙山根据地进行“扫荡”。任常伦主动请战,部队首长考虑他肩膀里还留着弹片,要他休息,但他坚决要求战斗。
烟台市国防教育专家库成员 张青厚:最后一仗,长沙堡战斗。其实这场仗他可以不打的,但是他说我一定要打。他的意思就是我过意不去,我要是不打对不起我们胶东老百姓。
战斗异常激烈,任常伦和全排32名战士奉命抢占制高点,连续打退了日军4次冲锋,他们的子弹和手榴弹都用完了,任常伦就带头端起刺刀跃出战壕,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了白刃战。在连续刺死5个日军后,任常伦不幸负伤,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年仅23岁。
1945年,胶东人民为纪念在抗战时期牺牲的英烈,决定修建革命烈士陵园,在英灵山顶为任常伦铸造一尊铜像。当时缺少铸造材料,当地百姓就捐出铜盆、铜钱、铜烟锅等各种铜制品。最后“化零为整”,浇铸起这尊高两米、重五千斤的铜像,守护着胶东大地。
任常伦牺牲后,胶东国防剧团根据他的事迹,谱写了一首歌曲《战斗英雄任常伦》,传唱至今。
1944年,为纪念任常伦,胶东军区将他生前所在的连命名为“任常伦连”,任常伦的家乡孙胡庄也更名为“常伦庄”。
编辑:李杨
网友80011
2025-07-02
胶东大地驻英魂,浴血抗战谱壮歌。
巴哈尔
2025-07-02
👍🏻👍🏻👍🏻
迪丽米热
2025-07-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