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6小时前
新华网北京5月22日电(记者索炜、石海平)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与中国“双碳”目标的双重驱动下,天然气与氢能的融合互补正共同支撑着能源系统从高排放向零碳的跃迁。
图为中集安瑞科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鞠晓锋在展台上向观众作介绍。
第29届世界燃气大会(WGC2025)期间,中集安瑞科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鞠晓锋向新华网系统阐述了公司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技术突破、产业协同与国际化布局,展现了一条“装备+工艺+服务”深度融合的低碳转型路径。
“作为行业的领头企业,我们坚持以‘国家有需要,行业有痛点,中集有优势’以业务创新突破的首要原则,持续投入资源去解决行业痛点,助力行业发展。”
变废为宝:焦炉尾气撬动钢铁行业绿色革命
钢铁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如何实现绿色转身?中集安瑞科助力钢厂将工业废气转化为清洁能源。
鞠晓锋提到,目前掺氢试点、生物天然气等领域的探索不断增多,天然气与新能源的协同定位也日益清晰。中集安瑞科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积极与鞍钢集团、首钢集团等钢铁企业开展 “钢焦一体化” 业务。
“钢厂焦炉尾气一般是排放到空气中,如今通过我们的关键装备加核心工艺,将焦炉气转化为天然气和氢气,既解决环保难题,又变废为宝创造价值。”鞠晓锋以鞍钢和中集合资的营口项目为例,该项目每年可处理焦炉尾气2.4亿立方米,LNG产能达到10万吨,氢气年产能1.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20万吨。这一模式正在凌钢、水钢快速复制,而且在由国内走向国际,目前,在东南亚某工业园区的焦炉气联产氢气LNG的项目也正在推动中。
技术矩阵:以自主创新驱动方案迭代
当前,从趋势上看,天然气作为过渡能源的角色进一步强化。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应用前,其应用在工业、交通、发电领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还会大幅增长;与此同时,在绿色低碳技术深度融合背景下,行业将更注重甲烷减排、碳捕集利用(CCUS)、生物质燃气、氢能掺混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燃气产业链的净零排放。第三,燃气网络与可再生能源、氢能等协同发展的模式将成为主流,智慧管网、数字化调度系统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大幅提升行业效率与安全性,这是鞠晓锋的判断。
在他看来,装备与工艺的自主创新是抓住机遇的关键手段。随着国际化合作窗口的不断扩大和燃气下乡、城市燃气老旧管网改造、氢能产业顶层设计等政策驱动下的市场扩容,未来市场空间巨大。
中集安瑞科全面打造依托“关键装备+核心工艺+综合服务”的数智化一体产业互动增值业态,致力于成为科技型低碳智慧新能解决方案综合服务商,以天然气和氢能双赛道助力碳中和,为客户提供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解决方案。“其实我们很多解决方案,在国外有很多应用场景就在结合。”鞠晓锋说。
图为中集安瑞科部分关键装备(模型)亮相第29届世界燃气大会世界燃气大会(WGC2025)
目前,中集安瑞科已构建覆盖天然气、氢能、甲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技术矩阵,本次WGC2025期间,中集安瑞科也携主要技术创新方案亮相,主要包括:
天然气装备——全球首制立式LNG双耳船用燃料罐、高锰钢船用燃料罐打破国外垄断; 天然气加注船市占率居于行业前茅。
氢能装备——国内首个400立方米液氢球罐,储氢球罐服务华电、金风等头部企业;
数智化平台——鞍集新能源项目通过智能互联系统实现全自动化生产与碳排管理,运营效率提升30%,事故率下降90%。
鞠晓锋透露,公司旗下公司中集数能科技持续致力于推动AI与能源装备深度融合,目标是打造“智慧能源大脑”。
“我们将继续应用产品来驱动不断的迭代,通过天然气跟氢能这两个能源的协同发展,加速构建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体系,为全球能源的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终极解决方案”。
农村能源革命:微管网惠及百万家庭
“农村能源清洁化是国家‘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中集安瑞科的LPG(液化石油气)微管网解决方案,正是针对农村用气‘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创新实践。”
针对农村用气分散、成本高等痛点,中集安瑞科推出LPG微管网解决方案,通过模块化储供设施和智能输配技术,依托物联网实时监控、村级安全网格和成本共担机制,推动LPG与光伏制氢、生物质等耦合,“一村一策”快速覆盖了全国20余个省份,在实现百万农村家庭低成本安全用气的同时,大幅度贡献农村地区碳减排。
鞠晓锋举例称,在某大学食堂,传统液化气钢瓶被配置智能远传监控装备的固定式吨罐替代,后台实时监控温度、压力、泄漏等数据,使得该校食堂用气成本下降15%;在新疆,30多家库尔勒香梨发泡网套工厂用微管网供气,大大提升了供气效率,也提高了当地发泡业的安全生产水平。“目前微管网作为助力乡村建设的重要解决方案,正由中集安瑞科旗下公司荆门宏图的专业团队在向全国推广中。”鞠晓锋表示。
出海新范式:中国技术支撑全球能源转型
“中国燃气装备正从‘跟跑者’变为‘规则制定者’。”鞠晓锋用一组数据印证:中集安瑞科海外业务占比超40%,在50余个国家和地区落地项目,从尼日利亚最大天然气液化工厂,到马尔代夫岛屿清洁发电方案,中国技术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支撑。
“标准是未来竞争的核心”。鞠晓锋表示,公司积极参与高压、低温领域氢能产品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的制定,下属公司气体机械、南通能源、圣达因已参与如《车用压缩氢气塑料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加氢站用储氢压力容器》的国家标准;《移动式真空绝热液氢压力容器》《压缩氢气铝内胆碳纤维全缠绕瓶式集装箱》的行业标准、《移动式真空绝热液氢压力容器专项技术要求》《固定式真空绝热液氢压力容器专项技术要求》的团体标准等标准的制定。其中,多个标准在国外被认可。
对于提升我国天然气领域的国际话语权,鞠晓锋表示,要坚持技术创新与开放合作双轮驱动。
中集安瑞科在技术创新层面,聚焦三大方向:一是突破LNG产业链核心技术,包括超大型储罐、浮式液化装置(FLNG)和低碳液化工艺,以降低综合成本;二是推动储运智能化,通过物联网、数字孪生技术优化效率与安全性;三是布局氢能、生物甲烷等低碳气体技术,构建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体系。“中集安瑞科已在模块化装备、清洁能源核心工艺等领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为全球客户提供高效低碳解决方案。”
图为中集安瑞科展台。
未来,技术引领与协同合作仍将是核心。从钢厂废气资源化利用到液氢储运技术突破,从农村微管网的铺设到国际标准共建,中集安瑞科以技术创新与生态协同,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能源转型路径。鞠晓锋表示,希望通过打造“关键装备+核心工艺+综合服务”的数智一体产业互动增值业态,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贡献中集解决方案。
编辑:阿衣去来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