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新疆5小时前
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洛浦县,始终将防沙治沙工作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生福祉等重点任务统筹推进,通过科学规划和综合治理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近年来,洛浦县采取人工造林、人工种草、引洪灌溉、退化林修复等多项措施,稳步推进防沙治沙工作,有效缓解了风沙对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威胁。2025年,洛浦县计划治理沙漠边缘面积27.73万亩,在积极稳妥的治理过程中实现政治、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多赢局面。
洛浦县创新推行“防沙治沙+”多元发展模式,通过将生态治理与饲草种植、畜牧养殖、特色作物种植等产业深度融合,有效延伸农业产业链。目前,已引进3家企业带动5个乡镇47个村的864户,自愿承包3.11万亩沙化土地开展治理,已完成治沙面积2万亩。
5月15日,记者走进洛浦县杭桂镇特色沙产业荒漠生态修复项目区,看到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村民麦麦提阿布都拉·麦提库尔班承包的50亩沙地上,春小麦已从沙土中探出头来,他穿梭在田间,精心补种苜蓿。他告诉记者:“我承包了这50亩地,种了苜蓿,还种了1750株杏子树。三年后杏树结果,会增加收入。”仅苜蓿一项,一年能收4到5茬,每茬最低能收入500元以上,每亩地每年能为他带来2000元以上的收入。
洛浦县杭桂镇通过“划地到村、包地到户”的创新举措,将国有未利用沙地划拨给村集体,再由村集体承包给农户,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沙化土地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大力完善防沙治沙区域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实施6014.5亩沙漠化治理,配套沙砾路19.62公里;电力14.88公里;机电井12座;水利管网360公里,为治沙工作的开展和后续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洛浦县杭桂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托力木·贾纳尔说:“我们通过构建‘政府引导、全民参与、集体增收、农户受益’的工作机制,将6014.5亩国有未利用沙地划拨至10个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由村集体发包给122户农户,充分激活了农户作为治沙主体的内生动力。科学布局种植,涵盖了春小麦、榅桲、杏树、桃树等经济作物,以及防护林、苜蓿、狼尾草等生态与饲草料植物,目前植被林果苗木成活率较好、生长态势良好,这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为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洛浦县拜什托格拉克乡的1.1万亩防沙治沙治理工程自2024年8月初启动以来,已种植泓森槐、酸枣、红柳、梭梭、沙枣、桑树等多种植物。这些植物的多元开发利用,将推动“治沙+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按照防沙治沙“主体多元”的要求,洛浦县将1.1万亩防沙治沙用地划拨给拜什托格拉克乡6个经济收入薄弱的村,并承包给237户群众。
该工程的实施不仅有效遏制了风沙侵袭,显著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还大幅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为洛浦县的可持续发展筑牢了根基。
通过创新模式、多方参与、科学治理,洛浦县在沙漠边缘筑起了绿色屏障,也为当地群众开辟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如今,洛浦县正持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这片土地在防沙治沙的进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穆拉迪力·阿卜杜拉)
【编辑:程勇】
编辑: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