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客户端3小时前
“我们发现,大部分学员只是上课的时候使用普通话,小班练习时还是方言交流居多。”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兰州大学)志愿者、文学院国际中文教育专业2023级研究生行军琰说。
这样的场景在志愿者的推普实践中屡屡出现——在甘肃岷县,老教师对方言的深厚情感成为语言转换的羁绊;在云南云龙,傈僳族学员因怕被嘲笑而沉默;在西藏墨脱,门巴族学员的元音在喉腔内打转……方言的惯性、年龄的桎梏,像一道道沟壑横亘在推普路上。推普之路充满挑战,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兰州大学)的志愿者们选择用专业与温情开凿通途。
从“象牙塔”到“乡土路”
“我们去年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师资培训的第一站是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从兰州出发先到成都,从成都又坐了两个小时的大巴才到达安岳县。”文学院国际中文教育专业2023级研究生志愿者王鑫玉翻开她的《推普日记》,泛黄的纸页里夹着一张皱巴巴的车票,记录着暑期赴四川安岳的行程。这个距离兰州1300公里的川东县城,团队要面对的不仅是平翘舌的发音矫正,还有日均35℃的高温和夜间肆虐的库蚊。
在安岳县授课期间,49岁的幼儿园教师李素芬老师(化名)让志愿者王鑫玉印象深刻。因方言影响,这位教龄30年的教师总把“老师”念成“老西”,让她在示范儿歌时屡屡卡顿。“我教娃娃们学说话三十多年,现在舌头咋就捋不直了?”在闷热潮湿的教室里,李老师攥着练习册的手微微发抖,她抬头望向讲台上的王鑫玉,眼里满是焦虑。
这是王鑫玉作为基地志愿者的“第一课”。彼时,她刚结束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研究生课程,怀揣着对语言教学的满腔热忱,面对一群因方言发音困扰的学员,王鑫玉百感交集,“感觉身上有沉甸甸的责任”。
“教人者必先自教,我们要凭借良好的普通话素养和教学能力帮助基层教师正确发音。”为了帮助李素芬老师正确发音,王鑫玉设计了一套“方言对比绕口令”,将“四十四棵柿子树”改编成川话版与普通话版交错练习。
“老师,我这次测试终于上90分了!”凌晨1点,王鑫玉的手机屏幕亮起,李素芬兴奋的语音消息划破夜的寂静。“从一开始,她每节课都详细记笔记,积极回答老师问题,课后辅导练习的时候也认真纠正自己的发音错误。”如今,李素芬正忙着备战普通话一级乙等考试。
基地副主任、文学院院长李利芳教授提到:“基地自成立以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使命,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通过科学谋划和主动作为,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并致力于将高校学术资源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果,在以社会服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
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兰州大学)副主任常萍为新生讲解普通话知识
庆振轩教授在岷县初级中学作《苏轼诗词欣赏》讲座
推普周兰大校园志愿者合影留念
5年间,基地举办了20余批次受教育部和省语委委托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培训班,志愿者足迹遍布甘肃、四川、云南等11个省区,累计培训1888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青壮年农牧民及基层干部,覆盖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东乡族、彝族、柯尔克孜族、羌族等19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学员整体占比35.06%。
“这些数据不仅是成绩单,也是基地团队一步步、一声声丈量出的成果,更是无数个体突破语言桎梏、拥抱未来的见证。”基地副主任常萍老师感慨道。
因地制宜下的万象课堂
自2020年基地成立以来,很多青年志愿者,带着教材和智能教学设备,从萃英山脚的榆中校区走向广阔的西部山野。
志愿者和同学们互动
志愿者正在授课
2023年初春,残雪尚未消融。兰州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2023级研究生志愿者马小红攥着精心准备的《普通话发音图谱》,在天水市清水县一所乡村小学开始了第一次推普实践。
“老师,‘蝴蝶’的‘蝴’是读二声还是三声?”角落里扎羊角辫的女孩儿怯生生提问,泛红的脸颊定格在马小红的推普记忆里。
“我们一般先让学生们自由朗读进行摸底,发现一些共同的语音问题,而后一一纠正。在领读过程中,小朋友们跃跃欲试,操场上回荡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小小少年充满童趣和活力。”马小红说。
同年6月,马小红前往甘肃岷县的乡村小学开展“经典润乡土”活动。这一次,她和志愿者们带着童真和孩子们面对面,和他们一起玩绕口令大比拼和自制的语音小游戏。
在声韵母闯关游戏中,孩子们将自制的“n-l辨音卡”贴在课桌上,用“捏鼻法”攻克发音难关。“在一次次你来我往的互动中,让孩子们逐渐掌握了正确的发音技巧。我在他们灿烂的笑容里看到了收获。”马小红欣慰地说道。
这个教学灵感,源于岷县一位乡村教师在微信上发来的求助:“马老师,‘牛奶’总说成‘流来’怎么办?”连续七个语音条里,夹杂着犬吠与婴啼——这位乡村教师刚哄睡孩子就抓紧练习。
马小红当即绘制动态舌位图,用红色箭头标注气流走向。“学员们饱满的学习热情和谦虚的学习态度,让我为之动容。这也更加坚定了我投身志愿服务的信念。”
在甘肃宁县,前后鼻音的混沌如同盘旋的山雾,困住了教师们的口齿。“‘星辰’总说成‘星成’,娃娃们跟着学偏了。”王鑫玉无奈摇头。
面对顽固的语音痼疾,志愿者们选择优化教学方法,编织了一套“音形意结合”教学法:让学员把发音方法,顿号唇形及意义相结合进行练习。
“我先示范前鼻音(如“ɑn、en、in、un”)和后鼻音(如“ɑnɡ、enɡ、ing、onɡ”)的发音,强调前鼻音发音结束时舌尖抵住上齿龈,后鼻音发音结束时舌根抵住软腭,让学员观察我的口型变化。之后,我用镜子让他观察自己发音时的口型,发现他发“ɑnɡ”时舌尖没有向后缩。着重练习后,我会挑选一段包含前后鼻音的绕口令,逐句教学员发音,并纠正他的错误。”王鑫玉分享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技巧。
在云南云龙,志愿者行军琰策划了一场方言版《彩云之南》朗诵。彝族海菜腔的活泼、傈僳族民歌的苍茫、纳西族白沙细乐的浑厚在舞台上碰撞,台下爆发的笑声冲淡了隔阂。紧接着,她用标准普通话重读诗句,清泉般的声线让全场寂静。“原来同样的诗,普通话能读出山河壮阔。”一名学生课后找到她,说道:“老师,我想用普通话写一首草原的诗。”
这场诗朗诵活动的背后,藏着志愿者们的巧思:用方言的亲切感消解陌生,再用普通话的美感唤醒向往。
此外,志愿者们通过组织多场“推普周挑战赛”,探索出“文化破冰、情感共鸣、技能提升”的三阶教学模型;创造的“方言对比绕口令教学法”,被纳入基地标准化教案;团队设计的“声调五线谱”也在陇东山区传开,学员跟着手势起伏吟诵经典诗词,把阳平的昂扬、上声的顿挫化作身体记忆。
当藏族学员用普通话演绎《格萨尔王》史诗片段,当哈萨克族教师以双语对照讲解“毡房”与“草原”的韵脚,语言的共生之美悄然绽放。正如基地负责人常萍老师所言:“这些年轻人把论文写在了西部大地上,让语言扶贫从学术概念转化为千万人的切实改变。”
参训学员结业表演
在“声”与“心”之间架桥
2020年春夏之际,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兰州大学)启动“对口通渭县教师语言文字能力提升项目”,为甘肃省通渭县全县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开设线上培训课程。基地志愿者发现,有位“银发学员”总是提前半小时进入直播间调试设备,课后反复回看录播视频。
更令团队触动的是,这位学员主动申请担任“方言纠音员”。在小班辅导课上,他用带着西北腔调的普通话示范:“发‘牛’字时,舌尖要相对平展一些。”当年轻教师因平翘舌音混淆而气馁时,他掏出那本磨破边的字典:“看看这个‘师’字,我标了几十遍才读准。”
这位学员是来自当地乡村幼儿园的李育涪老师。在甘肃定西通渭县的沟壑梁峁间,57岁的李育涪用了三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一个人的“推普长征”。
“上世纪90年代,我在村小学教书时,最怕学生指着课本问:“老师,‘火车’的‘车’为啥您读成‘ce’?”
没有网络、没有导师,李育涪用一本泛黄的《新华字典》标注每个字的声韵调,靠听收音机模仿新闻联播主持人的发音。
如今,经过推普志愿者的帮助,李育涪不仅自己顺利通过普通话测试,还带动同事成立推普小分队,“我想让娃们带着这把钥匙,打开山外的门。”
四年过去,改变在黄土塬上悄然发生。通渭县幼儿园的课堂上,孩子们用清脆的普通话朗诵《咏鹅》,课间游戏时脱口而出的不再是“额们耍起”,而是“我们一起玩”。“以前觉得说普通话是‘撇洋腔’,现在明白这是给娃娃们修的‘出山路’。”
站在村小学的土操场上,李育涪望着远处宝兰高铁呼啸而过的列车。当年那个对着收音机较劲的乡村教师不会想到,自己用字典和坚持浇筑的语言基石,正通过兰州大学搭建的推普网络,垒成托起新一代走出大山的阶梯。
2023年11月,国家通用文字推广基地(兰州大学)受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和港澳台事务办公室邀请,赴港澳参加“典耀中华,传播文明”第八届中华经典诵读展演交流活动。
“在澳门培正中学,我们设计了绕口令、古诗词接力、分享古诗和经典篇目朗读的环节,并以展板的形式呈现题目,新颖便捷且互动性强,现场氛围热烈。更有六位学生主动要求为大家诵读诗词,活动效果极好。”当澳门学生用粤语流畅诵读《将进酒》,又切换普通话激昂吟出“天生我材必有用”时,掌声如潮水漫过礼堂。
基地组织团队参加2023年第八届中华经典诵读港澳展演交流活动
“推广普通话不仅是教学,更是对中华优秀文化共鸣的播种,在‘声’和‘心’之间架桥。”行军琰说。
原文刊载于《兰州大学报》第1134期第3版
原文链接|【我们兰大人】从“老司”到“老师”:推普路上的破茧之声——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兰州大学)学生志愿者集体
编辑|王文乐
责任编辑|彭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