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视听03-29 09:57
新疆广播电视台/丝路视听讯:今年42岁的刘复合,是位身形高大的“山东大汉”,2004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以金属材料专业第一名的成绩,带着支援西部的热忱投身新疆石油建设。
△刘复合
初到新疆,刘复合就被新疆的风土人情吸引。他结识了一群为新疆能源事业奋斗的同事,工作之余一起品尝美食,感受新疆人民的热情,越发觉得这里就是第二故乡。
△图为2005年刘复合对已回填的双兰线进行埋深检查
刚参加工作,他就一头扎进焊接技术练习。初入职场的3个月,他每天守在焊接练习场,找废管段一蹲几小时。刘复合坚信“业精于勤,练就是了”。3个月苦练,消耗百余公斤焊材,焊接技术大幅提升,焊缝呈漂亮鱼鳞纹,为成为优秀焊接质量管理人员奠定基础。他感慨从学生到工程师,思维转变是挑战,责任更重。
△图为刘复合在隧道内巡查
在工程管理中积累了多年工作经验,刘复合热情不减。阿独管道建设时,面对新疆戈壁沙漠极端气候与复杂地质,首次引入半自动焊接工艺,焊接效率提升超30%。但高温风沙致焊缝常出现气孔、夹渣,返工率高。刘复合和同事日夜坚守,优化参数,采取防风、预热措施,攻克焊接质量难题,助力国家能源通道贯通。阿独管道工程优良率达97.37%,获国家优质工程银奖。西气东输二线建设,他应用建管分开模式,助力36台压缩机组投产,为“全国一张网”添动力。
△图为刘复合检查拼装后的管片错台和错缝情况
伊霍线、轮吐线、西气东输三线等重大工程,都有刘复合忙碌的身影。2024年4月,果子沟项目缺现场管理人员,他主动请缨,虽是隧道建设的新手,却以不服输的劲头迎接挑战。
△图为刘复合在管片拼装现场监督质量安全
施工现场也是技术创新阵地。刘复合既是焊接出身的工程师,也是管网建设见证者。面对行业需求,他打磨理论、重视实践。带领团队制定公司在役管道焊接规范,培育大量技能人才。他还开展多项技术研究,组织创新项目,并成功立项,获得1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
从手工焊到半自动焊,再到全自动焊,国内管道焊接技术不断追赶国际水平。刘复合说,焊接技术革新快、挑战多。“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他用20年坚守践行这句话,未来还将强化焊接攻关,把对新疆的热爱、对事业的责任“焊”进每寸管线,打造精品工程,为新疆能源事业添砖加瓦。
来源:新疆广播电视台/丝路视听综合新疆网 国家管网西部管道
编辑:杜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