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视听15小时前
“在这样的不毛之地,建设成这么样一个城市,真是不可思议。”原新疆石油管理局电厂工会副主席黄玉广感慨道。70年来,克拉玛依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荒滩到新城,从“人拉肩扛”到“智能采油”,这一切的答案,深藏于三代石油人的故事之中。
已88岁高龄的原克拉玛依三八女子钻井队指导员吴淑华,只要有空,还会经常让孩子带她来到熟悉的井架旁,追忆那段燃烧的青春岁月。吴淑华回忆说:“我们1955年来的时候,我就表了决心:年轻人就应该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新中国成立初期,石油资源极度匮乏。一群怀揣“为祖国找大油田”梦想的年轻人,背着行囊从五湖四海汇聚而来,一头扎进克拉玛依的茫茫戈壁。1955年3月,王克思、王秋明等6位地质工作者在黑油山1号井定位,做出地质技术设计。同年6月,由8个民族、36名成员组成的1219青年钻井队正式挺进黑油山地区。10月29日,1号井喷涌出工业油流,这标志着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的诞生。1219青年钻井队队长陆铭宝的女儿陆克一回忆:“他一看喷出来的是油,高兴得不行。他说我们来这,就是为了找油田!”1956年9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建设,全国上下迅速掀起支援热潮。
老一辈石油人的坚守,如同灯塔,照亮了后来者的道路。改革开放后,更多年轻人循着这束光而来。新疆油田公司应急抢险救援中心连管作业分公司高级主管黎建东就是其中一员。他说:“有志的青年、有学识的青年就应该到有油的地方去。找到它,采出来,奉献给国家。我也在这一过程中成长为油田的有用之才。对这些经历我无悔,如果再来一遍,我还会来的。”
1979年,百口泉油田会战打响,这里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建成的首个百万吨级采油厂。新疆油田人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在攻坚克难中不断实现产量的跨越式增长。黎建东自豪地说:“我们上了500万吨,上了1000万吨,上了1500万吨,我们正在向2000万吨迈进。每一个大油田的发现,都深深印在我心里。”
时代变迁,但“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的信念从未改变。自2020年以来,仅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毕业生中,就有47.47%选择在新疆就业,其中疆外生源占比高达84.58%。2020年7月,阮思雅等118名毕业生毅然选择毕业后奔赴新疆基层油田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给他们回信,并勉励高校毕业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
五年来,这些毕业生扎根边疆,将青春书写在戈壁滩上、井架旁、钻井队里。来自四川绵阳的何柏言说:“将所学付诸实践,这不仅是我个人价值的体现,也是在为祖国能源建设贡献力量。”
产量的跃升、效率的突破、管理的升级,背后是新疆油田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的坚实步伐,更是一代代青年奉献边疆的见证。从青春到白发,从五湖四海到天山脚下,一代代人都在用行动书写同一句铿锵誓言——“到新疆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新疆广播电视台/丝路视听
记者:陈奕皓
配音:许蓓
统筹:李路遥 王存英
一审:余飞
二审:丁茜
三审:肖亚丽
编辑:陈奕皓
艾斯卡尔
2025-09-24
👍👍
网友82625
2025-09-24
👍👍
托
2025-09-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