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09-07 15:51
7月9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启动2025年“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活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组织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多维记录各地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火热景象,立体呈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社会风尚向上向善的生动局面,集中反映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新作为。即日起,中国精神文明网联合“文明+”传播矩阵,推出“文明中国”主题采访系列报道。
“赶巴扎”是新疆各族群众沿袭已久的生活传统和社交方式。如今,这一充满烟火气的集市,正被赋予全新的文化内涵。博乐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边疆多民族地区实际,创造性地将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赶巴扎”相结合,打造“为民巴扎”文化品牌。将传统商品交易场所升级为集文化传播、理论宣讲、便民服务、民族团结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在破解基层文化供给“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同时,让民心在文化浸润中紧紧凝聚。
植根群众生活,是“为民巴扎”的核心底色。博乐市聚居着35个民族,日均人流量巨大的巴扎,是天然的群众聚集地。博乐市在保留巴扎原有交易功能的基础上,对全市6个乡镇巴扎进行硬件升级:建起“巴扎大舞台”作为文艺展演与政策宣讲核心区;精心嵌入“心愿墙”“流动图书角”“文化角”等互动空间,增强群众参与感与归属感;合理规划增设固定或流动的文化文艺摊位、惠民服务摊位、非遗体验摊位等,让“商业集市”变身“文化客厅”。同时,构建市、镇、村三级供需对接机制,统筹56个部门资源形成“为民服务资源库”和“巴扎服务日历”,在固定“巴扎日”提供义诊、法律援助、技能培训等“一站式”服务;更激活群众主体作用,组建“巴扎文化能人库”,设“群众才艺开放时段”,让各族群众从文化受众变身参与者,真正实现“政府搭台、群众唱戏”。
贴近群众视角,让思想引领更有温度。“为民巴扎”打破传统理论宣讲的“固定讲台”,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政策温度。“巴扎小课堂”上,宣讲员以“牛羊肉价格”“农产品销路”等身边事解读惠民政策;宣讲员艾散江用“一个烤包子的供应链”妙解乡村全面振兴“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例子;快板、阿肯弹唱、托布秀尔弹唱等艺术形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排成节目;秦腔与蒙古族长短调在舞台上交相辉映,成为中华文化浸润心灵的“微缩剧场”。更创新设置“理论流动驿站”,开展有奖问答、趣味闯关等活动,并邀请道德模范、致富能手现身说法,让理论学习从“被动听”变为“主动学”,让思想引领融入烟火日常。
突出价值引领,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在“为民巴扎”,中华文化的魅力在共享中升华。流动博物馆、书画展、非遗展示“搬”进巴扎,市歌舞团、文化馆与民间文艺力量带来“黑走马”“萨吾尔登”等节目轮番上演,群众可登台秀才艺、展风采;春节写春联、端午包粽子、中秋做月饼,传统节庆活动让各族群众共庆佳节、共品年味;非遗传承人开设“指尖课堂”,刺绣、木雕、土陶制作等体验项目,让群众在“边逛边学”中感受非遗活力,“巧手妈妈”团队还通过巴扎销售手工艺品反哺公益。
如今的“为民巴扎”,既是农产品交易的“经济巴扎”,也是政策落地的“宣传巴扎”,更是凝聚民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巴扎”。“为民巴扎”不仅是文化惠民的创新实践,更成为“以文化人、以文润心”的生动注脚。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各民族特色文化交融共生,让民心在文化滋养中越聚越紧,为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力量与民心动能。
来源:中国文明网
供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明办
编辑:杨学静 梁海燕 校对:荣毅
编辑:姆妮热
网友51991
2025-09-08
👍
网友07590
2025-09-08
👏👏👏
江斯古力
2025-09-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