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新闻客户端09-04 07:00
9月3日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中,多个舞蹈和情境戏剧感人至深。网友在观看过程中,纷纷留言评论,“建议文艺晚会全国巡演”。
晚会通过艺术形式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向所有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们致以崇高敬意,也警醒世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晚会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引发全民热议。
晚会节目形式丰富多样,涵盖情境诗朗诵、舞剧、音乐剧、话剧等。开场节目以震撼人心的视听效果,瞬间将观众拉回到战火纷飞的岁月。音乐和舞蹈巧妙融合,展现了中国军民在抗战中的英勇无畏与顽强不屈。在诗朗诵《这曙光》中,罗晋、吴越、刘昊然、胡先煦等演员情感真挚,他们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再现了革命先辈们为追求光明,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精神,令不少观众为之动容。
舞蹈《殇》成为全场焦点。它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用极具冲击力的肢体语言,重现了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让观众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舞蹈讲述了在战火中一对失散的少年兄妹的故事。
饰演哥哥一角的是舞者常宏基,在寻找妹妹的途中,他无数次目睹同胞倒在自己身边,自己也无数次在舞台上摔倒又站起。
“每一次砸在地上都是为了更好地站起来。”常宏基说,“那一路上,我从一个小男孩成长为一个男人。”“他们在枪林弹雨中相互寻找,目睹了同胞的死亡和敌人的凶残,展现出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该节目编导之一胡沈员透露,创排过程中,编导和演员们共同观看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大量影视资料,每每看到史料中惨痛的历史,他们都忍不住流泪。
该舞蹈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紫金草女孩”,这一意象承载着中国人民对和平的向往和在残酷战争中顽强生存的意志 。1939年,侵华日军军医山口诚太郎因目睹战争惨状发布反战言论,被军方勒令遣返。他把南京一种常见花草二月兰的种子带回了日本,并将其命名为“紫金草”,寄托期盼和平的愿望。2009年,日本和平友好人士捐资塑造的“紫金草女孩”铜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平公园内落成。
雷佳音与《小巷人家》中“小林栋哲”的扮演者孙思程在情境表演《窑洞与战壕》里饰演父子,他们朴实的演绎展现了亲情与家国情怀的交织。孙思程脆生生的嗓音和含泪的模样,深深打动了观众,让大家看到了普通民众在抗战中的付出与坚守。
晚会的成功离不开幕后团队的努力。著名舞剧编导周莉亚、韩真担任总导演,这对“舞坛双子星”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才华,曾打造出《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爆款舞剧。
此次,她们将独特的舞剧美学融入晚会,结合舞美、灯光、多媒体等技术,突破舞台物理空间限制,营造出逼真的历史场景,实现了与历史的深度对话。比如在《永远的番号》节目中,演员身着特制的牛皮纸服装,配合影像投射,模拟出大地被战火撕裂的震撼画面 ,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南京大屠杀”场景中,南京民众迈着沉重而不屈的步伐向台阶上走去,在台阶顶部“跌落”。裂开的台阶形成“万人坑”的惨烈场面,又随着舞台叙事的推进继续延展,直接引入下一个节目的戏剧表演。“铁道游击队”场景中,台阶旋转面向观众,在影像与灯光配合下成为飞驰而过的火车车厢,演员们在列车上上下翻飞。
值得一提的是,晚会启用了大量年轻文艺工作者。80后担任总导演,大批90后编导参与制作,00后演员在参演人员中占比超50%。年轻一代以青春视角和创新表达,重述民族记忆,完成了一场跨越80年的精神接力。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抗战精神在新时代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新一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