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娇 汪欢
9月3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广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阅兵式上,受阅官兵以精准坚定的步伐、挺拔威武的身姿,诠释着“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
在威武的方队中,黄冈籍军人英姿飒爽、闪耀方阵。而在千里之外的家乡,他们的家人守在电视机前,或紧张、或自豪、或喜极而泣,共同见证这份荣光。记者走进军乐团李博、装备方队何佳桓、空中梯队王烈三位参阅军人家中,记录下属于“黄冈骄傲”的动人时刻。
军乐团李博母亲周爱斌:屏前逐帧寻找儿子身影,鼓点里藏满骄傲
在九三阅兵式上,联合军乐团海军方阵中,23岁的李博手持鼓棒,神情专注。他的母亲周爱斌在千里之外的黄冈市艺校小剧场内,紧盯着电子屏幕,不愿错过任何一个镜头。
“这就是我儿子所在的方阵,白衣服那个,他说他在第五排!”黄冈艺术学校招生与就业科科长周爱斌指着电子屏幕画面,激动地试图从整齐划一的军乐团方阵中找寻那个熟悉的身影。
李博出生在黄冈这片红色热土,从小就受着家国情怀的熏陶。从启黄中学毕业后,凭借出色的音乐天赋和刻苦训练,以爵士鼓专业全国第一的成绩考入武汉音乐学院。2024年,他响应青年学生入伍报效祖国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全国选拔考试,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被正式录取为军士。
荣光背后,是常人难扛的苦。军乐团在阅兵中要第一个入场、最后一个离场,光立正就要站满2个多小时;每天8小时以上的演奏训练不停歇,每周还要加练2天夜训。高强度训练让李博腰椎不适,但他从没跟家人抱怨过。
集训时手机统一管理,母子俩通话时间很少。每次接通电话,周爱斌说得最多的就是:“无论多辛苦,坚持就是胜利。”
阅兵式上,军乐团的演奏贯穿全程。李博和战友们用精准的节奏、激昂的鼓点,引导着受阅部队迈着铿锵步伐。听着屏幕里熟悉的旋律,周爱斌的心跳也跟着加快——她知道,儿子正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份庄严与荣耀。
阅兵式结束,屏幕上的画面依旧回荡着激昂的乐章。周爱斌的眼睛红了:“李博能参加阅兵,不光是他的光荣,我们全家都觉得自豪。”她擦了擦眼角,笑着说,“他那些表弟表妹,现在都把他当榜样,说以后也要像哥哥一样,刻苦学习,增长知识和才干。”
接下来,李博还要回军乐团,继续负责天安门升旗等演奏任务。周爱斌想着儿子,语气特别坚定:“希望他接着好好练,不管干啥任务,都要拿出最好的状态,别辜负了这身军装,也别辜负自己的努力。”
装备方队何佳桓母亲郑杰:为儿子亲手制作“中国军魂”非遗糖画
当装备方队踏着铿锵节奏驶过,何佳桓母亲郑杰目光锁定画面里整齐划一的队列,手指不自觉地在电视上轻点,嘴里反复念叨:“在哪呢?再慢一点就好了……”父亲何志成则倾着身子,紧盯每个官兵的侧脸,连眨眼都格外谨慎,他们急切地想找到儿子何佳桓的身影。
这份急切的寻找,藏着一家人几个月的牵挂。“您儿子要执行特殊任务,后续联系可能不方便,有事我来转达。”何佳桓所在部队队长曾打来一通电话。何志成夫妇每次想给儿子发消息,都要反复斟酌字句,生怕打扰任务。
直到阅兵前夕,家族群“合家欢欣”里突然跳出一条视频——央视国防军事频道拍摄的阅兵宣传MV《胜利荣光》,发送者正是许久未主动联系的何佳桓。点开视频,当看到儿子身着戎装、迈着正步的画面时,郑杰瞬间红了眼眶,反复播放了不下20遍:“刚开始是热泪盈眶,后来越看越热血沸腾,我儿子就是这么优秀!”
身为黄州非遗糖画传承人的郑杰,近些天的创作时光多了别样的陪伴,她总把《胜利荣光》的旋律当作背景音,听着“正步劈开晨曦的光芒,眼睛比太阳还明亮”的歌词,手中的糖勺在画板上勾勒出灵动线条。
为感谢部队对儿子的培养,她还邀请师傅徐久元一同创作,耗时一周完成了大型糖画《中国军魂》,晶莹的糖丝里,藏着对军人的敬意,更映着军民同心的温情。
“这孩子打小就想当兵保家卫国。”何志成回忆,2021年3月何佳桓入伍时,还带着几分青涩,如今却蜕变得格外自律。休假回家从不让家人帮忙洗衣服,还会主动去奶奶家做饭、打扫。而这次参加九三阅兵,更让何佳桓收获满满:高强度训练磨砺了他的吃苦能力,“米秒不差”的标准让他养成了严谨细致的习惯,集体协作中更深刻理解了军人的使命与担当。
“国家强大、国防强大,我们老百姓才安全、才安居乐业。”看着电视里驶过的装备方队,郑杰感慨万千。在黄冈这片红色土地的滋养下,何佳桓的成长,是万千军人的缩影;而这个家庭从牵挂到自豪的心情转变,更折射出普通民众对国家富强的深切认同。
如今,那幅《中国军魂》糖画已准备妥当,郑杰盼着阅兵结束后送到部队,也盼着儿子在军营继续成长,用青春与汗水,书写对祖国的忠诚。
空中梯队王烈妻子王薪:既充满自豪与感动,又夹杂着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与牵挂
电视屏幕里军乐声渐起,军嫂王薪的手指轻轻按在沙发扶手上,身旁的妹妹、嫂子身子微微前倾,邻居阿姨也凑得更近了些——几双眼睛牢牢锁着画面,连呼吸都比平时轻了几分,等着空中梯队掠过天安门的那一刻。她们知道,那整齐编队的背后,也有王薪丈夫王烈的付出。
“来了!”不知是谁轻声喊了句,当战机群以雷霆之势划破长空,王薪的眼眶瞬间红了,声音带着一丝颤抖:“看这队形多齐!8月1日部队上门慰问,我才知道他要参加九三阅兵,当时又激动又紧张,会忍不住想他吃得好不好、累不累。”
说起丈夫,王薪的语气软了下来。2010年王烈高考失利,在堂叔鼓励下参军;2013年想考军校的王烈却因过往失利犹豫,“我天天陪着他,帮他分析顾虑,给他打气,看着他抱着书本学到半夜,终于考上大连通信士官学校导航专业。”在校期间,王烈两获“优秀学员”。毕业回到部队后,王烈又被评选为“优秀士官”,荣获嘉奖一次、三等功一次。这些荣誉背后的付出,王薪都看在眼里。
王薪知道训练一定很辛苦,但他相信王烈身上的那股韧劲,“不管对待什么工作,他都能够高标准严要求地去完成好,从不抱怨,所以我最常对他说的话便是‘家里有我,你安心!’”
“作为一名军嫂观看阅兵,内心的感受往往比普通人更加复杂和深刻。这种体验既充满自豪与感动,又夹杂着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与牵挂。”正说着,电视里新装备亮相,王薪眼睛一亮:“看到国家越来越强,安全感、自豪感打心底里冒出来!”
聊到孩子,王薪脸上笑意更浓:“今天孩子在学校跟同学们一起看阅兵,中午还特意打电话说,‘妈妈,我好像能感觉到爸爸就在那里’,这对孩子来说,就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阅兵直播结束时,王薪给丈夫发去微信:“王烈,辛苦了,你是家人的骄傲,国家的卫士。愿你的军旅生涯充满光辉,家里一切有我,不用担心。”这份跨越千里的牵挂与自豪,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格外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