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新疆09-03 10:10
在中国六分之一的陆地版图上,新疆的沙漠、戈壁、高山与雪原交错纵横,复杂地形为电力输送筑起天然屏障。数十年来,一代又一代输电线路运维工作者怀揣信念穿梭于荒漠险峰,以脚步丈量责任,用坚守守护万家灯火。他们巡线方式的每一次变迁,都如同一枚枚印记,串联起新疆电网的成长轨迹,也从电力视角折射出自治区七十年从百废待兴到繁荣发展的壮阔历程。
步履丈量的起步:从零星线路到初成网络
早期的新疆,电网尚处零星分布状态,低压线路勉强支撑着城镇与乡村的基础用电。那时的巡线工人们,背着塞满扳手、钳子的工具包,在戈壁滩上一步一步丈量线路,全凭肉眼逐基检查杆塔。遇到风沙天气,眯眼紧盯导线的同时,还得提防脚下的碎石;寒冬时节,双手冻得通红,却仍要仔细查看线路接头是否松动——他们用最质朴的“徒步巡线”,为电网安全筑牢第一道防线。
1960年,新疆首个110千伏输电项目——八钢至昌吉线路在天山北麓投运,电网建设的脚步第一次跨越天山阻隔,巡线范围也随之延伸到更广阔的区域。此后二十余年,从1986年首条220千伏红雁池—米泉线路投运,为城市发展注入电力动能,到各地低压线路逐步升级,巡线工的足迹遍布天山南北。他们走过的每一公里路,都在为新疆电网从“零星”到“成网”积蓄力量。
机械助力的跨越:从短途巡护到跨省联动
随着新疆发展步伐加快,电网建设同步升级,220千伏线路逐步织就成网,750千伏超高压线路也启动规划建设,巡线方式随之告别“纯徒步”时代。1991年入行的袁同昆至今记得,2000年负责158公里220千伏楼哈线巡护时,步行巡视仍是主要方式:“那时在吐鲁番百里风区巡线,一天至少走十几公里,十几斤的工具包不离身,12级大风是常事,能找到地方躲就躲会儿,实在躲不开,也得硬着头皮往前赶。”
2008年,首条750千伏凤凰—乌鲁木齐北线路建成,新疆迈入超高压时代;2010年,750千伏哈密—敦煌线路投运,彻底结束了新疆电网“孤网运行”的历史,新疆电力开始跨越省界,为全国能源保供贡献力量。这一时期,汽车、摩托车成为巡线主力,经纬仪等专业设备也逐步配备,但在复杂地形区域,依旧离不开双脚。51岁的王海鹏2003年开始守护北疆电网,他回忆:“那时候在山区巡220千伏皇林一二线,骑马比走路快,还能驮工具,可遇到暴雪封山,马也得绕行,我们就踩着齐腰深的雪,一点点往前挪——每多巡一基塔,心里就多一分踏实。”
他回忆:“那时候在山区巡220千伏皇林一二线,骑马比走路快,还能驮工具,可遇到暴雪后的线路,马也得绕行,我们就踩着齐腰深的雪,一点点往前挪——每多巡一基塔,心里就多一分踏实。”
智能赋能的升级:从人工巡检到科技守护
随着新疆电力事业飞速发展,巡线工作迎来了“智能拐点”。2018年,国网新疆电力公司航巡中心成立,无人机立体巡视逐步取代传统徒步巡视,给巡线工作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守护线路15年的艾合买提·托乎提感触最深:“以前在沙漠里巡线,走一步退半步,一天最多巡20公里,中暑是常有的事;现在操控无人机,半小时就能查10基塔,手机上还能看在线监测数据,不用天天扎在沙漠里了。”
如今,新疆已建成覆盖全疆、连接全国的超特高压电网:750千伏变电站达32座,输电线路总长12675千米,变电容量9500万千伏安,真正实现了“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将新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与之配套的8385套在线监测装置(含6972套可视化设备),让运维人员在管控中心就能实时掌握线路状态。袁同昆现在每天的工作,从“顶风冒沙”变成了“轻点鼠标”:“以前在百里风区眯眼找缺陷,现在坐在办公室里就能处置预警,这变化就像看着新疆的城市一样,越来越现代化。”
从“徒步跋涉”到“摩托车代步”,再到“无人机+在线监测”的智能巡检,新疆电力巡线的每一次升级,都与电网的壮大同频共振。巡线工们走过的足迹,从最初的低压线路,到如今“内供五环网、外送五通道”的主网架格局;他们守护的光明,从点亮零星村落,到支撑城市发展、赋能产业升级,再到跨越千山万水输送到全国。
这些坚守在沙漠、戈壁、高山的电力人,用巡线方式的变迁,见证着新疆从“点亮万家”到“能源强区”的转变。未来,随着智能技术的持续升级,他们将继续以创新为笔、以坚守为墨,在守护光明的道路上,为自治区下一个辉煌七十年,注入源源不断的“电力动能”。(中新网新疆记者 杨迎洲 王骞)
编辑:宁静
网友05102
2025-09-05
👍👍👍
网友92665
2025-09-05
👍🏻
海日古丽
2025-09-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