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08-14 23:40
“每条大街小巷,每个人的嘴里,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恭喜恭喜”……我们熟悉的歌曲《恭喜恭喜》,或许很多人认为是一首贺岁歌。少有人知的是,这首歌其实是为抗战胜利而作。
80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14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获得胜利。
那一天,无数中国人自发走上街头,互道“恭喜”。那些难明之夜盘旋心中的旋律,那些浴血而战的踏踏战歌,终化作嘹亮凯歌,响彻祖国河山。而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也被忠实地记录于歌声中,嵌入民族的文脉。
“漫漫长夜过去
听到一声鸡啼”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恭喜恭喜》的作者在欣喜之余,创作了这首歌。
与如今春节响彻大街小巷的欢快曲调不同,《恭喜恭喜》创作之初的曲调略显哀伤,但哀思中又带着无尽希望。
皓皓冰雪融解,眼看梅花吐蕊
漫漫长夜过去,听到一声鸡啼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
恭喜恭喜恭喜你
经过多少困难,历经多少磨炼
多少心儿盼望,盼望春的消息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
恭喜恭喜恭喜你
歌词中所描述的,是中国人经历多年战争的煎熬,终于苦尽甘来,迎接胜利的画面。
80年前,饱受战争磨难的同胞,在日本投降后走上街头,互道“恭喜”。
这里的恭喜,是恭喜山河无恙,恭喜夜尽天明……这才是这首歌最真实的意境,也是一段民族血泪终画句点的注脚。
“我的家
在东北松花江上”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地区沦陷于日寇铁蹄。
作曲家张寒晖耳闻目睹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的惨状,听到了许多关于那片黑土地的风物与故事。尽管他从未踏足东北,但这片土地与它所经受的磨难,却深深印在了张寒晖的脑海中——富饶的黑土,丰富的宝藏,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如果没有九一八,那里的田埂上炊烟袅袅,山林里埋着矿石和山参,风从树梢荡至田间,高粱和谷穗轻轻摇晃……而这一切,在那日之后戛然而止。
后来,张寒晖在陕西担任国文教员,学生中有一批东北军子弟。一天深夜,张寒晖辗转反侧,突然听到一阵哭声。哭声的来源,是隔壁一位流亡至此的东北姑娘。
深夜里凄凉无助的哭声,和着窗外呼啸的风,在张寒晖心里掀起巨大波澜。“九一八”事变留下的悲怆再一次回到他的脑海,那一刻他的情绪喷涌而出,《松花江上》就这样诞生了。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
流浪,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
我那可爱的故乡
哀沉却有力的曲调,悲怨却不屈的歌声,激起了中国人骨子里的乡土情,更唤起了全国民众的救国之志。《松花江上》很快就在大江南北传唱开来。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1937年7月7日深夜,正在卢沟桥一带进行“演习”的日军,借口一位士兵失踪,要求到宛平城内进行搜索。遭到中国守军拒绝后,日军开始炮轰宛平城和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
而就在1937年7月8日凌晨,中国守军主动出击,组织大刀队夺回被日军占领的铁路桥,几乎全歼日军一个中队。
就在大刀队收复铁路桥的当天,上海一位名叫麦新的职员,看到大刀队击退日本军的新闻,心潮澎湃之下写就一首铿锵的力量之歌:《大刀进行曲》。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全国武装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抗战弟兄勇敢前进
看准那敌人
把他消灭
《大刀进行曲》像一声怒吼,激起了民族热血,迅速传遍中国。成千上万青年人唱着这首歌,加入救亡图存的行列,走向抗日救国的第一线。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1939年初的一个晚上,在延安鲁艺任教的作曲家冼星海,去看望因病休养的青年诗人光未然。
在交谈中,光未然和冼星海谈起了自己渡黄河时的经历——从壶口飞泻而下的激流,在宽阔的河面上,汹涌奔腾成一片怒涛狂澜,船夫们喊着不同的号子,伴着隆隆涛声,撼人心弦。
光未然的一番描述,让冼星海胸中奔腾激荡,发起合作邀请。而病床上的光未然心中同样燃烧着创作欲望,他一连五天口述了400多行诗句,写出了长诗《黄河吟》。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在延安三月的窑洞里,就着寒冷的空气,点着唯一的小木炭炉,冼星海发着高烧熬了6天6夜,完成了《黄河大合唱》。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第一次公开唱响。铿锵的音符、激昂的曲调、雄浑的气势,正如中国人民满腔热血,如黄河翻涌的浪涛般前仆后继,势不可挡。
△冼星海指挥《黄河大合唱》(资料图)
那歌声中的,是黄河的气概,是中国人的血性,更是这个民族战胜侵略者的信心。
“红日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1931年,中共地下党员桂涛声在上海进行地下活动时被捕入狱,身份虽没有暴露,却被羁押了四年半。铁窗镣铐相伴的日子里,他决心将音乐变成抗争的武器。
1938年,在山西陵川县开展抗战宣传工作的桂涛声和冼星海等人,相约登上佛山的王莽岭。破晓时分,一轮红日喷薄而出,万道霞光洒向苍松翠柏、千山万壑。那一刻,桂涛声心中胀满了对这片古老而厚重的中原热土的深重情谊。
△如今的太行山王莽岭
他随即掏出随身携带的香烟盒,将一首诗写在了包装纸上——
红日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看吧
千山万壑,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1938年6月,桂涛声将经过润色整理的《我们在太行山上》交给了冼星海,请他为这首歌谱曲。冼星海欣然答应,一夜之后,这首二声部合唱曲《在太行山上》诞生。
这首兼具抒情与进行曲旋律的歌曲,在那段岁月里,像一声响彻江面的号角,更像一把烧红山岗的火,不断鼓舞着人们抗击侵略、保卫河山的决心。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1935年5月,《义勇军进行曲》发表,这慷慨激昂的旋律,吹响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奋勇前进的号角;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复兴而奋斗。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此前,剧作家田汉曾受邀为一部抗日题材电影创作剧本,却不幸被捕入狱。聂耳听闻此信,主动要求参与歌曲创作。这部电影就是后来的《风云儿女》。
1935年5月24日,随着电影《风云儿女》在上海黄浦剧场首映,《义勇军进行曲》在全国引起了热烈反响。无数的“风云儿女”踏着这进行曲的节拍,奔赴救国战场,抛头颅洒热血,用青春为曲谱写下注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新政协筹备会向全国发出了征集新中国国歌词谱启事。有人建议用《义勇军进行曲》暂代国歌。经讨论后,大家一致赞成暂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整,《义勇军进行曲》在天安门广场上庄严奏响——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
前进!进!
《义勇军进行曲》是根植在每个中国人骨血中的旋律,每当它响起,心中的热血与激情便随之激荡。它伴着国旗在晨曦中升起,无数次回响于奥运赛场的领奖台上……在每一个重要的时刻,奏响在14亿中国人心间。
编辑:肖应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