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4小时前
邹韬奋是我国著名记者、出版家和革命活动家。在他心中,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做刀。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艰难时势中,他不畏强权,创办报刊,以笔为剑,唤醒民众。今天的《抗日英雄谱》,让我们走进邹韬奋的抗日故事。
“我个人的安危早置之度外,但我心怀祖国,惓念同胞,苦思焦虑,中夜彷徨,心所谓危,不敢不告,希望共同奋起,各尽所能,挽此危机,保卫祖国。”这是邹韬奋在病榻上写下的话。
邹韬奋1895年出生于福建永安,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26年邹韬奋接手《生活》周刊任主编,由此进入到新闻战线。在他创新性的办刊理念下,《生活》周刊广受好评,曾创下当时我国杂志发行的最高纪录。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邹韬奋深感国难之痛,调整了编辑方针,将《生活》周刊由综合性青年大众读物变为全国救亡运动的舆论阵地。
韬奋基金会原理事长 聂震宁:九一八事变爆发,《生活》周刊在全国的期刊中率先发声。韬奋先生连发了4篇“小言论”,强烈地呼吁要抗日、要救国、要共赴国难,当时真是使得人民群众热血沸腾,《生活》周刊的期发量立刻飙升到十五万五千份,成为抗日救国的旗帜性的期刊。
1933年,《生活》周刊以言论偏激的罪名被封禁。2年后,邹韬奋创办《大众生活》周刊,在“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全力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战”。不久后,《大众生活》又被封禁,邹韬奋毫不妥协,继续办刊,这次他干脆把“抗战”“全民抗战”直接当成新刊物的名字。尽管这些刊物陆续又都被当局查禁,但那些激昂的评论、真实的故事,在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年学生们心里激起万丈波澜。
上海韬奋纪念馆副馆长 张霞:将士们的英勇奋战,包括受到敌机轰炸的一些惨状,包括学生运动激昂愤慨的实时状况,读者看到以后一下子情绪就会被激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抗日将士的敬仰,包括对学生运动的积极支持。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韬奋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 陈挥:韬奋先生的个人文风非常激昂,又浅显易懂,“拯救这个危亡的国家,自拔于奴隶的惨祸”,这样的表述就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使大众能够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清晰把握时代脉搏,明确自身的责任和行动方向。
这座位于上海市重庆南路的三层小楼是邹韬奋1930年到1936年间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处住所。如今,室内的家具和生活用品仍基本保留着当时的原貌。抗战期间,邹韬奋就在这张书桌上写下无数呼吁抗日的慷慨雄文。然而,这位斗士的抗战活动不止于写作。他曾号召全国同胞向东北义勇军抗日捐款、设立伤兵医院,还开创性地创办了生活书店。生活书店不只是一家书店,在邹韬奋的设想中,它应该是抗战所需精神食粮的供应地,广大爱国青年的家。
韬奋基金会原理事长 聂震宁:全面抗战开始了,韬奋先生把生活书店做了一个大规模的部署。当时流亡青年到一个城市往往先要找生活书店,因为生活书店能提供给他们甚至买车船票这样的服务。所以生活书店很快产生巨大影响,成为战时出版发行量最大的一个出版发行机构。在抗战期间他们出版了1000多册图书,有500多册都是抗战内容。
1941年年初,46岁的邹韬奋被迫避走香港。香港沦陷后,邹韬奋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辗转来到苏中、苏北革命根据地。不久后,他被确诊为癌症晚期。重病缠身的邹韬奋在病榻上写下《对国事的呼吁》,呼吁全国坚持团结抗战。字字泣血,展现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激发了大众抗战到底的决心。
韬奋基金会原理事长 聂震宁:韬奋先生他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把自己的生命都融入抗战的所有工作中去了。有的人是不战而屈,先生是战而不屈。
1944年7月24日,49岁的邹韬奋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这个世界。生命垂危之际,他口授遗嘱,请求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44年10月7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中共中央致邹韬奋家属的唁电,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称他为“吾党的光荣”。
(总台央视记者 卞晓妍 李兵 廖汨 莫祥龙)
编辑:李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