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红包”,一茬接着一茬。国家育儿补贴制度的红包刚公布,这两天学前教育的大礼包也送达了。8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保育教育费(下称“保教费”)。对在教育部门批准设立的民办幼儿园就读的适龄儿童,参照当地同类型公办幼儿园免除水平,相应减免保育教育费。
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保育教育费,如果以全国3000万名在园幼儿计算,那就是一笔大数目,可谓诚意满满。减免保教费这一民生大礼包迅速冲上热搜,深受社会好评。从免费学前教育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到逐渐落地,从文件到具体的福利,短短不到一年,真金白银就送到了大家面前。可以说,落实的速度非常快,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对逐步推进免费学前教育的决心。
《意见》既是在送福利,也是在告诉大家“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并不是梦想,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推进,努力探索。可以预见的是,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保育教育费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实惠值得期待。
当然,时间以及区域间的不平衡问题也不容忽视。“逐步”意味着需要一个过程,要看到,实现免费学前教育离不开财力的支持,这笔钱从哪里来,如何支出,都考验着地方财政的家底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决心。“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进实施免费学前教育”,也意味着各地进度可能不同,力度也有差异。
当前,生育形势不容乐观,如何优化生育支持政策、提升生育意愿,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如何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成为当前的重要工作。随着延长婚假产假、普惠性托育机构建设、育儿补贴制度、保教费减免等福利一一落地,一个全程覆盖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开始浮现。社会普遍反映的保障生育妇女就业权利、提高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降低生育成本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也有望得以有效解决。
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需要全社会一起行动起来,共同探索国家、地方、社会、家庭的分担机制。而随着各项福利落地,国家和地方分摊一部分,社会和家庭共同分担的生育成本分担机制也正在逐渐形成。这对于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将起到引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