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4小时前
8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强化重点企业金融服务,支持产业链自主可控。
为了让金融“活水”真正滋养新型工业化“土壤”,有的地方在这次文件出台之前就已开始发力,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打通融资堵点等方式先行先试。这些探索成效如何?政策落地前的基层实践呈现出哪些亮点?
在江苏南京,这家科技企业正在研制新一代人形机器人。而就在不久前,高额的研发费用曾一度让项目推进受限。得知这一困难,当地银行给这款机器人量身定制了一套金融解决方案。
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科技金融中心副总经理 王莉娟:科技企业往往具有轻资产、低营收的发展特点。我们设计了一个专属于科技企业的授信通道和模式,关注科技企业自身的发展潜力和研发投入,在融资的便利度上面给予更好的支持。
南京天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总监 湛承庆:从贷款的申请到审批只花了一周时间,且利率给予了较大优惠,为我们人形机器人系列产品研发投入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
记者在各地走访发现,除了拿出“真金白银”,金融支持的服务模式正在变得更加多样。
在山东济南,当地保险机构,推出多样化的科技保险产品,为科技企业从研发、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提供保险保障。在山东威海,针对像风电这样投资金额大、回报周期长的新能源项目,当地税务部门探索出“大数据测算+纳税信用等级评价”的评估方法,把企业的“纳税信用”和“发展预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融资信用”,帮企业获得银行授信。
国家税务总局乳山市税务局乳山口税务分局局长 宫明:我们联合专业机构,利用风能资源评估数据、设备运行效率模型和区域电价政策,精准预测项目未来发电量和收益,为银行提供了客观量化的数据信用报告,帮助企业顺利贷款。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仅是支持单个企业,金融服务还开始向支撑整个产业链拓展。在浙江诸暨,当地银行创新推出“供应链综合授信”服务方案,将信贷融资服务延伸至先进制造业企业的上下游,定向支持创新研发、设备升级、应付账款结算等供应链关键节点。
诸暨农商银行公司金融部副总经理 张霁:构建了产融协同的价值共享平台,买方企业能够摆脱第三方担保的依赖,供应商能有效改善应收账款的周转效率,配套销售渠道同步拓宽,增强了产业链条的抗风险能力。
今年以来,我国通过政策组合拳,引导更多金融资源用于支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中小微企业。上半年,增加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依托国家产融合作平台,3100多家金融和投资机构聚焦制造业企业急需,推出800余项金融产品,累计助企融资规模突破1.2万亿元。
(总台央视记者 朱江 张丛婧)
编辑: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