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福州客户端16小时前
今人所游览的福州盛景,从古至今大都位于一条轴线上——这条轴线就是自汉冶城到明清福州府城再到如今,历两千余年持续生长,纵贯城市南北的“福州中轴线”。这条中轴线串联起新店古城遗址、越王山与冶城遗址、西湖、三坊七巷与朱紫坊、于山与乌山、大庙山与上下杭、烟台山等诸多具有历史底蕴的地段,以及华林寺、开元寺、福州府文庙等众多如今依然留存的文物古迹。这条涵盖历史、地理、人文的超级轴线,让今人情感的触觉得以与古人相通,这条存留完整并不断生长的中轴线,也是福州这座古城最具价值的历史遗产。
福州传统说法中的中轴线北起于屏山,南止于烟台山,长度约6.6公里,这条中轴线也被称作“小中轴线”。随着城市的更新演进,传统中轴线范围持续扩展,全新的“大中轴线”向北延伸至莲花山、向南延伸至五虎山,跨越南台岛,南北贯穿福州全城。福州中轴线的形成,从地理角度佐证了福州“水退城进”的城建史。海中的岛屿或沙洲,从伶仃浮现到渐次勾连成陆,福州城市的版图由此不断扩张,那条自北向南蜿蜒的中轴线,便也逐水生出新的脉络,见证和塑造了福州城市山水格局的巨变。
但对于这座城市的居民来说,中轴线却是一种源于生活日常的感性认知。春天去乌山看桃花,夏天去茶亭看荷花,秋天去西湖看菊花,冬天去烟台山看梅花;清明去隆平路买粿,端午去北港看龙舟,重阳去大庙山登高,冬至去北后街买米时。四时四季的一应物事,好像都在围着一条中轴线打转。福州解放后首条公交线路开通,彼时福州“第一高楼”邮电大楼,第一家上海西餐厅,第一家麦当劳,福州地铁1号线(一期)全段开通试运营、沿着中轴线一路南奔……福州人当年津津乐道的新鲜事,好像也都围绕着中轴线发生。
关于福州中轴线,是这些年来文史界专家学者们不断书写、叙谈、宣讲的话题,这样的讨论也延续到下一代。这期杂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生长出来,希望和更多人一起,看到“生长的福州中轴线”。我们邀请手绘过许多福州历史人文地图的池志海,用地图呈现这条轴线,并提供旧时老地图,以此观照其变迁;青年历史研究者冯涛简要梳理了福州中轴线地点简史,配以池志海收藏的老照片,供大家回溯过往。我们更选取了福州中轴线上的代表节点与片区,透过专家学者的高度、片区居民的感受、商业经营者的参与,共同看到中轴线当下的状态与今后的可能性。
过去,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城市中轴线?未来,我们又需要怎样的城市中轴线?
策划 / 家园编辑部
执行 /姚祎 潘逸群 王超逸 黄博诣 黄思楠 陈珺 许灵怡
摄影 /陈铤宇 戴维璐
特别感谢 / 游易楚 王枫 叶晓瑜 李立 林舒 林应鑫 吴日辉 潘丽 林菁 陈婕 林芝 陈浩 陈锦芳 方碧峰 蔡文强 池映月 沈晨
福州中轴线简史
福州城市的中轴线成型于十世纪初王审知治闽时期,在建设罗城、南北夹城的过程中,确立了北起越王山(屏山)南麓,南至乌石山、九仙山(乌山、于山)间的城市中轴线,即今天的鼓屏路与八一七北路。此后,宋朝修筑福州外城、明朝重建福州城池均沿用了确立于王审知时代的城市中轴线,而建成时间早于十世纪的汉冶城与晋子城恰好也处在这条中轴线上,由此福州历史上的七座城池共享着同一条轴线。
新店古城
新店古城遗址历经九轮考古挖掘,曾经,波澜壮阔的闽越融合史在此发轫,而今,遗址公园上的人间烟火依然绵延。新店古城遗址公园的修建,将一处尘封的历史文化轴的坐标重新唤起,让新店古城与屏山、冶山、三坊七巷、上下杭、烟台山等城市中轴线地标串珠成链,共同铺陈出福州从山海到城市的史诗。从汉代夯土到现代公园,从拍打基石的海平面到一览无余的农田,此去经年确是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之下,仍有这处时空的坐标,提醒着福州远古的城市积淀。福州人的造城史,由新店古城开始,也将开拓向新的未来。
屏山-冶山
曾经赫赫有名的越王山,如今早已不为福州人熟知,更别提论及“三山”时取而代之的“屏山”之名,原本不过是其东延的支脉,这条支脉上,近些年又重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的还有治山,它们都在越王山的版图内。自古为闽中府治之地的越王山,历经汉唐、宋元、明清,从建衙定基开始,就始终是福州城的政治中心,官府衙门全都规序在越王山南坡一线,即今天福建省人民政府所处的位置。要想有个更具象的了解的话,可以把华林路比作北京天安门前的长安大街,与它垂直的坐标便是过去的宣政街(即鼓楼前),由越王山迤逦南行的福州城台中轴线便会就此清晰起来。更重要的是,沧海桑田,福州人始终相信龙脉的存在,那是一种以越王山为参照的城市溯源。当几世过往深埋地心,海中洲连成大地,海水逐远退去,福州的城市版图无论如何扩展,都有一个归处——越王山。
鼓楼-西湖
福州并非一座规整的城,其中轴线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始终与自然地形、水系治理、城市生活紧密交织,是“活的历史”。与北京中轴线的方正不同,福州中轴线受地形限制,水退人进,便有了“随山水起伏、因势而变蜿蜒生长的脉络”。从汉至今,这条中轴线都由内河水系驱动,内河实则是护城河的演变。于是今天,回到西湖,才会意识到这处市中心的湖泊,原是蓄水枢纽,它带着中轴线生长的记忆与秘密:西湖水通过暗渠引入城中,形成护城河与内河网络。这些水系像血管一样,支撑起城市的扩展。在越王山脉诸多历史遗存仍未被考古发掘的今天,城市过往的秘密尚不能层层剥开,唯有鼓楼之下,夹在闲落西湖和热闹东街口中间的老城区,我们日日走过的市井里,有这座城不可辩驳的、鲜活的生长脉络。
三坊七巷
南街是古城的中轴线,而南街以西,南后街两侧的三坊七巷,也同叶脉、根系般展开。再推开每一扇大门,走进每一户人家,不论院落大小,大都呈现对称分布。抬头看去,连绵的马鞍墙如闽江涌动的波涛,又如城内城外起伏的山势。从厅堂之上,到坊巷之中,再到天地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有序又生动。这些幽深的坊巷,近处连接着东街口与南街的繁荣,远则连接着整座城市的市井与烟火。再小,也塑造了城与人的方方面面,往大了说,甚至曾影响了社会与时代的走向。作为中轴线上绕不开的节点,文化与商业在此交织,成就我们当下生活的所有面向。
朱紫坊-于山
傍晚时分,朱紫坊与于山之间,最常看见的还是孩子们活泼的身影。这样的画面古已有之,作为文教兴盛之地,此处从来书声琅琅。如今那些深宅大院将大门敞开,成为探索童年与未来更多可能的乐园。从老住户到新居民,从老街区到新社区,数十年时光流转,朱紫坊依旧是榕树枝叶繁茂,河水汩汩流淌。正如站在坊内高处便能眺望到的于山,哪怕城市不断生长,青山在,人未老。不论何时,从朱紫坊到于山,还似少年游。
乌山
有限的空间内,草木山石、亭台楼阁经过天工与人力千百年的反复斟酌,被布置在了最合适的位置,也使乌山成为了一天之内、四时之中风光各有不同的“城市盆景”。当我们再次登临乌山,放晴后的新一轮花开,让熟悉的角落又换了新的颜色;山道旁新近描红的石刻,让熟读的词句又添了新的感触;山麓新开放的空间,让熟络的路线又多了新的去处。每隔一段时日去,总有不少新鲜体验,或发现各种有趣的细节,似乎没有人能了解乌山的全部面目。也许是因为它离我们太近,近得常常被人忽视,于是我们只能在一次次重返中,一次次重新认识这座山。
茶亭街
作为连接城台的通道,曾经的“手工业一条街”——茶亭街清晰勾画出福州中轴线的轮廓。但也正因为如此中心的位置,城市的建设与扩张好像总也绕不开这里。上世纪九十年代,茶亭街改造工程启动,南洋风格的骑楼街延绵一公里,成为一代人印象中的经典画面。2006年,茶亭街再次更新,这一次,大多数的历史被抹去,从此“茶亭街”成为某种乡愁般的符号。遗憾与荣光,俱往矣,但消失的成为永恒,新生的正涌现生机。记忆与当下,融合成一个全新的茶亭街。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都是茶亭街。
上下杭
与被称为“里坊制度活化石”的三坊七巷相对,上下杭是典型的“街市制”。改造前的上下杭一带,藤椅、油纸伞、弹棉花等小作坊在巷子里比邻而居,锅边、元宵、捞化等小食云集,形成温和平实的市井气息,也为今天保留了浓厚的烟火底色。而大量近现代商业建筑、商会会馆、富商宅院仍存留着,让人联想起这里过去的繁华。上下杭显赫的商贸历史,几乎带着每一个老福州人都能说上两句的荣光标签,它以一种宏大的叙述方式被留在了文本里。而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而言,记忆触及的细枝末节里,有更多因过往商铺、会馆、宅院建筑与建国后的供销社、货栈、仓库等混杂,交织出一派市井样态。上下杭保护开发有限公司的团队经常讨论,上下杭街区最值得珍视的是这里浓厚的商贸历史和生动的市井文化,街区的运营要突出的正是这种差异性。而近两年以来,上下杭街区里的更多片区陆续开放,渐渐重现昔日繁华。
闽江之心
闽江东流,潮涨潮落,而江畔的渡口与江上的船舶、桥梁,在潜移默化中重塑着当地人的来去方式,如神经末梢一般,串联起两岸的市井与生活,缝合起城市的记忆。在闽江两岸(上下杭—烟台山段),走上江畔的步道,从三县洲大桥向东至闽江大桥,风迎面吹来,人群、广场、滨水、灯光、高楼一一映入眼帘。城市的骨架还在继续延展,街道、桥梁与建筑日益更替,这片水域与陆地交织的地方,串联起中轴线上的上下杭与烟台山这些历史街区,又借闽江向海面展开,将这座城市的脉络与水相连。2021年4月,薛鸣华所在的AMJ安墨吉团队凭方案中选,这段滨水地带的名字“闽江之心——福州城市会客厅·城市最美水岸”正式被官方采用。概念虽新,这两年间却已被本地人与游客所熟悉。从西端三县洲大桥一直延伸至东边的闽江大桥,台江码头、青年会、青年广场、苍霞公园中洲岛、江心岛等被纳入规划之中,行走路线、乘船路线串起街区与江面,原先的分隔感慢慢消融。新的滨水秩序正在成型,也悄悄改变了人们在江边的行走、停留与观看方式。
烟台山
福州的中轴线像是这座城市的年轮,从北到南,历史层层显现:屏山奠定了福州的发展走向,三坊七巷写下士大夫的兴替,上下杭记录明清的商贸。而烟台山是更外圈的一层,它与近代中国的呼吸同频,并且将福州与更广阔的世界写进同一幅图景,港口与海关、庙宇与教堂、货栈与洋行彼此挨靠,留下中西文化碰撞的痕迹。百年之后,在烟台山街区改造前,这里的使领馆功能不再,洋行改作仓储使用,商业建筑转为民居,但这片区域还留着旧日的底色:粗壮的古榕之间,老洋房、红砖灰瓦、西式廊柱、石阶,许多风景都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的过往。近些年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商业引入与城市更新,不仅是对历史空间的物理修复,也是对城市文化记忆的再激活和当代表达。作为核心区的烟台山漫步街区带动起这个区域的人气之后,政府又鼓励公园路、马厂街等“点状突破”,让更新从一块示范田蔓延成整个山系的自发更新。
螺洲
过去,螺洲这个以集镇状态悬浮于城市进程中的临江小镇,凭借沿江向海的地理位置,农渔商贾丰饶,有“小福州”之称。它是帝师之乡、英烈故里、名贤渊薮,闽侯专署、地委曾迁来又迁走。如今,传统中轴线往南延伸,螺洲在空间发展上承接了中轴线南向拓展的趋势,成为城市格局的东南文化支点。2009年,古镇临江处建起一道堤坝,隔开村落与螺江。堤坝里侧是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境庙与宗祠,外侧是南台绿道、平阔江面,对岸的五虎山近在眼畔。长堤在天后宫、吴厝村口、大王埕三处,各打开了一个门洞通向渡口,螺洲人家在江的近旁生活。在这片洲地,新与旧同时存在,好似经纬线的联结与张力使织物坚韧,岁月故事都织进地方生活里。
五虎山
三山鼎峙,二塔耸立,福州城的中轴线自屏山而下,经鼓楼、南街、茶亭、中亭,抵达万寿桥,跨越南台岛,最终将轴线对景延伸至乌龙江,落在五虎山的山脊线上。过去从城内向南观看的视角中,五虎山端方如几,远在州南七十里之外。福州有着“城在山中,山在城内”的城市结构,五虎山虽在城外,却以远景姿态补足了城市南向的空间锚点。但对于现代城市而言,空间秩序不再是唯一标准,这座拱卫福州城市屏障般的案山,如今呈现出更灵活、更有吸引力的面貌。有山的存在,人得以实现与大自然的交互,越来越多人从城市里暂时离开,走进山林,也在日常之中重新看见五虎山。
闲逛
沿江慢慢走,听听侯官村的千年潮声
闽江冲出重重大山,来到侯官村地界时,已是一片开阔疏朗。沿江而来的商旅百货与市井繁华,如同江水般流淌不息,但这块近水福地最高光的时候,大概还要数唐朝。据明代王应山《闽都记》记载,“侯官市,古县治也。唐武德六年,置县螺江之北”。此后这里便作为侯官县治近170年之久。从县城、市集,再到村落,千百年来,侯官所指的地域范围或大或小,侯官村外的潮水有起有落,但江山犹在,文脉从未中断,流风余韵至今。
回家
在四季流转的庭院里,让生活自然生长
对郭少静而言,新家不仅是栖身之所,更是与植物、四季对话的容器。作为池坊花道师,她二十余年与植物为伴,从花店店主到创办“海藻园”工作室,再到成为池坊家元华道教授认证的教师,植物始终是她生命的根系。而桂湖的新居,恰似她花道作品的延伸:庭院草木随四季枯荣,室内空间疏朗通透,收纳暗藏巧思。这里的一切,都遵循着池坊“以少言多”的哲学——用最克制的设计,容纳最丰盈的自然与生活。
阅读
《岛屿的厝》那些一定要写下的事
2024年,《岛屿的厝》一出版,身为“鼓浪屿小孩”的作者龚万莹,就和作品本身的关注度一样,被更多看到和谈论。这本贴着“鼓浪屿”标签的小说集,收录了九个发生在南方岛屿上的故事。年久失修的闽南老厝、老芒果树、兴起的海鲜饭店、菜市钟楼、殡葬一条龙、歌仔戏、狮头王船……那些极具闽南在地的元素被不断关联、并驱在小说中。在龚万莹构建的岛屿图景下,交错纵横的巷弄和本地人家的生活一样交织,丰富起大众对鼓浪屿的想象——虽然书中从未点明地址,但现实与虚构的关联被一再讨论。
书店
Combo! Books 悬置,或留着一些白
Combo! Books是成立于武汉的一间纸本读物书店,也是一个展示国内外设计师、插画师、艺术家作品的社区空间。游戏设计师、资深游戏爱好者、独立插画师卷子喜欢游戏里技能连击的感觉,完成很多套技能闪出的“Combo!”,就像发给自己的优秀勋章。2019年春天,卷子将之前用于发布插画创作的个人公众号重新命名为Combo! Books,并发出邀请:请来书店踏青吧。
随刊别册
鼓山文脉
一座山的城市对话
一座城市是否有文化底蕴,不是可以生造出来的,鼓山的文气氤氲,让福州城有了宋代工部尚书刘克庄《陪真西山游鼓山》诗中所写“遂穷天海观,一豁风云怀”的豪气。而鼓山似乎也从未呈现出被历史束缚的暮气,总是与这座城市一起更新与生长,总有新的样貌。从古至今,人们都对山居生活充满向往,但时代在变,“躲进山中成一统”是不现实的,寻找一个山林与城市之间的节点,进退合度,俯仰自由,才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追求。而鼓山之下、茂林之侧正是这样的选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