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四川频道4小时前
“黑灯产线”在无人状态下照常运转。人民网记者 王波摄
记者到达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的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时,只听见厂房内时不时传来电机运转的低鸣,却鲜见人影。
“这是国内首个叶片加工无人车间及首条‘黑灯产线’。我们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工人,只有运维员。”车间里,付入明一边在电脑上输入程序,一边说道:“生产靠智能机器自动完成,只要设定好流程,即便不开灯,产线也能正常运转。”
重型燃气轮机被誉为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压气机叶片是其中的关键核心部件。2007年,刚毕业的付入明第一次走进叶片车间时,满耳都是数控机床的轰鸣声。老师傅递给他一把泛着油光的卡尺,“量不准,产品就废了”。
为了保证产品的精度,当时的他,天天与卡尺、扳手为伴,把一件产品来回“倒腾”,恨不得就睡在车间。“工人的测量读数因个人习惯难免会有差异,这就可能导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经验就尤为重要。”可是,无论他如何上进,加工精度也只能在0.05毫米左右徘徊。
藏在一排排柜子里的智能加工机器昼夜不停地运转。人民网记者 王波摄
2022年,公司叶片加工数字化车间正式投运。面对国内首个叶片加工无人车间及首条“黑灯产线”,付入明感受到的是机遇,也是挑战。
说是机遇,尺寸不靠人手靠机器自动测量,刀具磨损替换不靠经验靠刀具寿命管理系统……这些,打破了产品精度瓶颈;
说是挑战,工作内容和以前大不一样,技校毕业的他放下了手中的卡尺、扳手,开始学习编程、调控技术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数字化与智能化培训,付入明成长为能看懂参数、能操作新系统新设备的运维员,如今更是升为叶片分厂“黑灯产线”班组长。
“面对国外技术封锁,以前我们的加工精度只能达到0.05毫米。通过自主攻关,现在我们能达到0.03至0.015毫米,在国际上属于第一梯队!”在公司数字化与智能制造部副部长王琨看来,数智化转型带来的转变显而易见,“无人车间和‘黑灯产线’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高端能源装备给出了‘自主’的新选择。”
付入明在写操作程序代码,年过半百的崔兴国则在东方电机有限公司数字化车间里装配水轮机。不过,和以往相比,他手里的扳手换成了鼠标。
老崔的双手布满老茧,那是常年与扳手、螺栓较劲留下的印记。“零件齐了,我们就开始装。装上有问题,我们就拆。拆了装、装了拆……反复多次,直到最后装配完成没问题,又还得拆成零件发车,不然货车装不下。”谈起以前的工作,老崔感慨道。
水轮机装配现场。受访者供图
在如今的数字化车间,老崔的工作方式彻底变了:水轮机的每个零部件都有“数字孪生体”,他在电脑前滑动鼠标,就能完成虚拟装配,提前发现90%以上的问题。
“我们再不用像以前一样重复做工,效率提升上去了不说,误差也减小了不少。”老崔说,过去二十多个人花3个月才能完成的三峡级水轮机预装,现在8个人45天就能搞定,“原来靠经验判断的装配精度,现在通过数字系统能稳定控制在0.03毫米以内”。
当年扛着扳手爬机组的老崔,如今成了玩转数字技术的“智慧装配带头人”,还被评为“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他说:“数智化不是对手,而是解放生产力的利器。我理解,这就是新质生产力。”
四川乐山,大型水力发电设备装船启程,走岷江,入长江,源源不断被运送至长江下游省份。这些水电设备出自东方电机数字化车间。“通过虚拟装配技术,相关设备装配效率提升了4倍。”公司数字化与智能制造技术部副部长蒋彦坤说。
“十四五”期间,四川坚持以质量、效率、绿色、安全、智能为核心,培育壮大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项目。2024年,全川建成智能工厂270余家、数字化车间1200余个。
今年,一系列举措正在四川落地:持续抓好制造业“智改数转”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开展工业节能降碳行动,提升产业含新量、含智量和含绿量……当老工匠遇上新技术,当“手感”变成数据,“数智化”开始重塑“中国制造”基因。(薛育建、李平、王波)
编辑:李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