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4小时前
盛夏时节,泳装市场迎来销售旺季。在辽东湾畔,有一座人口不到50万的海滨小城叫兴城,它凭借泳装产业声名远扬。全球每卖出4件泳装,就有1件来自兴城。历经40年的发展,兴城泳装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初创到壮大的蜕变。这座小城究竟藏着怎样的产业密码?
来到辽宁兴城的泳装产业园里,机器运行声和织物窸窣声此起彼伏。自动铺布机将面料延展堆叠、激光裁床毫厘不差地切割成型……造型新颖、风格多元的泳装从智能产线下线发往各地。
眼下,虽正值泳装销售旺季,但接下来一直到11月,产业生产端会逐渐进入周期性淡季。为了应对淡季,当地企业也在积极拓展销售渠道。
兴城某泳装生产企业负责人陈云鹏介绍,为了让“淡季不淡”,他们想了很多方法。比如直播,包括一些水上乐园的互动。未来,第一品牌化,第二就把泳衣和其他一些企业做联名,做更多场景使用、做更多生产体量。
在泳装商贸城,这里聚集着近200家泳装批发销售门店,来此洽谈采购的大多是外地商家。
目前,兴城约有泳装生产企业1300家,其中,规上企业17家。另有面料、印染、数码印花、自动裁床等配套企业约300家。当地政府对泳装产业进行重点扶持,不断推动产业向集群化、高端化、全球化发展。
从家庭作坊到全球市场的蝶变之路
没想到一个人口不到50万的小县城,居然把小小泳装卖到了全球。“泳装之城”并不是一天建成的,兴城拥有优质的海滨浴场与地热温泉,上世纪80年代,随着滨海旅游兴起,彩色泳衣跃入大众视野,首批创业者嗅到商机。就这样,兴城泳装从家庭作坊起步,逐步形成了产业雏形。
在兴城,不少泳装企业主动把工厂建在城乡结合部,吸引更多农民就业。当地还积极引导泳装企业下乡,在全县237个行政村中,超半数建有泳装加工厂或车间。
而且,大部分的泳装企业规模都在50人左右。这种“轻量级”“小而美”的架构是其特色优势,大小订单都能接,充分发挥柔性生产优势。
今年36岁的田澍是兴城的“泳三代”,奶奶是当地首批泳装创业者。到他这一代,借数字经济“东风”,电子商务将小城泳装从渤海之滨销往全球。
受到家人影响,田澍大学选择了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后他接过家里的“接力棒”,将跨境电商与传统外贸结合,让产品远销欧美。
兴城市泳装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宗佳朋介绍,目前,兴城泳装的智能化转型趋势非常明显。全市33000多台生产设备中,有30%以上采用了国际先进的生产设备。规上企业自动裁床、数码印花、自动铺布等设备使用率已经达到90%以上。
从2011年起,当地政府和行业协会每年还会主办国际泳装博览会,通过趋势发布、名品秀场、产业研讨等多元场景,提升产业和城市的国际知名度。
泳装扬帆 “乘风踏浪”向全球
从一个个作坊成长为全球重要生产基地,从代工贴牌到自主品牌出海,这座东北小城的泳装产业全球化2.0蓝图已然展开。
记者在兴城市一家泳装生产企业看到,工人们正赶制外贸订单。企业负责人介绍,企业跨境电商年销售量超200万件(套),发往全球100多个国家。
2010年前后,兴城泳装企业启动海外品牌收购战略,开启全球化布局。截至目前,兴城泳装企业已经并购了7家海外研发企业,80%的本地企业都拥有自主品牌。兴城泳装企业跨境电商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如今,兴城泳装产业体量不断扩大,已成为中国三大泳装生产基地之一,年产量达1.7亿件(套)。
兴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韩娅楠表示,下一步,他们要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引入智能制造技术、建立柔性生产线,满足全球个性化定制需求,抢占功能性泳装技术高地。同时,也要整合全球设计师资源,实现跨境设计协作与快速打样,缩短国际订单的交付周期。他们还会通过大数据分析欧美、东南亚消费偏好,定向孵化细分品牌,推动中小厂商产能共享,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全球订单智能分配。
编辑:阿衣去来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