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22小时前
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昨天,中国人民银行召开下半年工作会议,继续锚定服务实体经济的主攻方向,包括:
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 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较快增长; 加大“两重”“两新”等重点领域的融资支持力度等。
今年以来,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效果怎么样?聚焦科技创新、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怎样精准发力?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还有哪些新办法?今年以来,尤其是5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集中发布了降准降息等一揽子金融支持举措,这些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怎么样?
三个关键字,增、减、优。
增的是金融总量。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9%,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7.1%。 减的是融资成本。比如1-6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3.3%,比上年同期低约45个基点。 优的是信贷结构。6月末,科技、绿色、普惠小微、养老产业、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增速同比增长12.5%、25.5%、12.3%、43%、11.5%,都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这些数据都体现了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强大支持力度。
帮小微企业融资 “工作专班”显身手
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也一直是金融支持的重点方向。去年以来,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启动,推动银行信贷资金快速直达小微企业。
那么小微企业融资会遇到哪些困难?这一机制又是怎样推动小微企业融资的?
缺乏抵押物是小微企业融资中最常见的难点。在温州,这家小企业的厂房是租的。不久前,当他们想融资时,就遇到了这个难题。
浙江瑞得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 张挺:我们最痛的就是没有实地的企业场地,没有有价值的抵押物。
他们把企业的需求和难点反映给了专班工作人员,2个工作日内就获得了100万元纯信用贷款。高兴的不仅仅是企业,银行也是受益方。
浙商银行温州新城支行业务发展二部副经理 朱勇敏:我们发展客户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银行不知道客户,客户也不知道银行。而工作专班相当于帮我们进行了一道筛选,再经过银行的标准评定,这样我们对贷款的发放质量就很放心。
随着大数据的应用,银行对于企业各类信息的需求更加强烈。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在市、县一级都成立了工作专班,将地方的工信、财政、税务等部门,甚至街道办事处等等聚集在一起,对企业的融资需求进行深入摸排后推送给银行。这一机制对科创类小微企业的融资帮助格外明显。
浙江金融监管局政策法规处处长 孟琼瑶:比如科创的属性到底怎么评价?在这个赛道中它处于怎样的地位?它的专利价值怎么样?原来银行是不太具有这方面判断的基础,而这种模式,有科技局以及其他政府主管部门的一些信息支撑,银行对于授信贷款评估模型就可以做有力支撑。
金融监管总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依托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已累计走访超过9000万户小微经营主体,银行对“推荐清单”内经营主体新增授信23.6万亿元,新发放贷款17.8万亿元,其中信用贷款占比32.8%。
小微企业融资态势向好 如何做到?
今年上半年,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继续保持三大趋势,增量、扩面、降价是怎么做到的呢?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经济学专家万喆介绍,
第一,货币政策的精准滴灌,释放了低成本资金。比如延续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纳入支持范围,引导银行以较低的利率发放专项贷款;通过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推动实际利率下降。 第二,风险共担机制深化,破解“不敢贷”瓶颈。比如有的地方建立了政、银、保、担四方风险分担机制,对科技型小微企业贷款损失会按照一定比例分摊,提高不良率的容忍度,直接推动贷款增速的跃升。 第三,依托大数据风控和智能审批系统,金融系统可实现“秒批秒贷”。今年上半年,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延续向好态势,这个成效得益于“政策工具创新+机制改革深化+技术赋能升级”的三重驱动。
科技金融重点发力 资源加速向“新”集聚
除了支持小微企业,支持科技创新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方面。无论是啃下关键核心技术的“硬骨头”,还是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这些“潜力股”,桩桩件件都离不开资金保障。
除了科技贷款之外,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还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两项增量措施,一是优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二是建立债券市场“科技板”,从信贷、债券、股权等多方面发力,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比如,截至5月末,银行和企业签订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金额达到1.7万亿元,是2024年末的1.9倍;累计支持1.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首贷,为近4000个重点领域设备更新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
金融支持为科技创新带来新机遇,但也有些科创企业仍面临融资难的问题,为什么呢?又有什么解决办法?未来,针对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还能怎么做?
万喆介绍,科创企业融资难与金融机构风控难并存,根源还是在于技术价值评估难,风险收益不匹配。从解决方案上来说,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担保基金等方式与金融机构共同承担科创企业的融资风险; 加强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建设,培养和引进专业科技金融人才,提高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和评估能力; 优化融资流程和产品创新,包括简化科创企业融资审批流程、提高融资效率、进行线上服务等等。
今年上半年的实践表明,只要把货币政策进行精准滴灌,把风险管控从被动防御升级为主动管理,让金融产品走向量体裁衣,就能够真正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
编辑:李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