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融媒体中心14小时前
这条不过两公里的老街,自北门环岛一路向北,镌刻着城市记忆的民生动脉,如同穿越时光的琴弦,一端拨动着“一炮成功”遗址的峥嵘岁月,另一端弹奏着宏大广场的现代交响。这就是乌鲁木齐新民路。
它名不见经传,却浸透了边城两百年的风霜。百年前,“一炮成功”的轰隆巨响在这不远处的山梁戈壁炸响,踩踏出它最初的泥泞小径;百年后,车轮飞驰于高架桥之上,霓虹点亮了美食街的喧嚣,暮色中地铁穿城而过。
新民路早已褪去荒凉,蜕变为车水马龙的现代街巷。从清军将士奔向老城的匆匆步履,到今天居民漫步其间的悠然身影,新民路默默承载着乌鲁木齐从金戈铁马到烟火人间的壮阔史诗,见证着一座城市的崛起与重生。
2001年10月,从空中俯瞰北门至新民路一带街景。 李向东摄
从金戈铁马到烟火人间
早在有城墙的清朝时期,新民路所在区域,在北门城墙一两公里以外,不过是一片山梁和戈壁荒滩。而新民路成了人们往来行走的小路,大约与著名的“一炮成功”炮台旧址息息相关。
据史料记载,早在1865年,中亚浩罕国(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小国)军官阿古柏,集结6.6万余人入侵新疆,先后占领喀什、和田、库车、乌鲁木齐等地,所到之处大开杀戒、民不聊生,占据新疆12年之久。
在阿古柏入侵前后,沙俄也占领了伊犁地区。原本清政府不知阿古柏其人,更不知新疆近况。后接到乌鲁木齐民团首领徐学功的报告,才明白新疆事态之危急——伊犁之失和阿古柏入侵,边陲告急。1875年清政府加授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决定征西。
左宗棠历经运筹,任命刘锦棠为前敌总指挥,组成由新疆、湘、豫、蜀为主力的大军,开始收复疆土之战。1876年4月,左宗棠坐镇肃州(今甘肃酒泉),刘锦棠率清军经哈密、巴里坤、吉木萨尔一路到达阜康,8月,清军打到了米泉古牧地,12日至17日清军与匪军激烈交战,经过6天的战斗,歼灭匪军6000余人,并将匪军追逼至乌鲁木齐老城内。
兵贵神速,18日,清军在乌鲁木齐六道湾前面的山梁上架起了一门大炮,向乌鲁木齐老城开了一炮,正中城门,并轰塌了一处城墙,匪军溃不成军。清军将士迅速登城,再歼5000余匪军,胜利收复了乌鲁木齐。之后,清军乘胜追击,收复新疆被占领的全部领土,结束了阿古柏入侵新疆长达12年的统治历史。为纪念这场战役的胜利,当地人民在其架炮的地方建起了炮台,命名此炮台为“一炮成功”,而这座山梁也随之被称为“一炮成功”。
在一炮成功小区,仿古炮台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 记者赵剑尘摄
如今,“一炮成功”炮台旧址距离新民路不过三四百米的距离。或许正因为有了这座炮台,军士需前往乌鲁木齐老城购买生活物资,经常行走,所以踩出一条路来,从而成了新民路的雏形。
随着城市发展,一百多年前的兵营成为生活气息浓厚的居民小区。为了纪念那段历史,在一炮成功小区内,一座仿古炮台巍然屹立于小区高处。炮台旁,休闲小广场为居民提供了宁静舒适的休憩空间。清晨,这里便开始热闹起来,乒乓球案旁,是居民矫健的身姿;暮色时分,小区的大妈们则在此跳起广场舞。广场周边还巧妙地融入了各类健身器材,满足了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锻炼需求。“在炮台旁,体会平凡生活里的幸福,和很多年前相比,更难能可贵。”成功社区工作人员王运香说。
炮台静静地矗立着,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峥嵘岁月,而炮台旁生动的日常景象,则让历史与生活紧密相连,共同谱写平凡幸福的赞歌。
往昔岁月泥泞中
翻开文化学者刘荫楠的《乌鲁木齐掌故》,那些散落在时光里的片段便鲜活起来。很多年前,“一炮成功”附近的山梁上长满了一种叫“老哇蒜”的野生植物,个大味美,引得新民路沿线的孩子们结伴去挖。有时,他们还爬上废弃的炮台登高望远,在苍茫山野间辨认家的方向。归途中,孩子们还会往兔子洞里灌水,惊得小跳兔四散奔逃,笑声回荡在空旷的山梁间。
1965年,刚从部队转业的邓克功来到乌鲁木齐时,“一炮成功”周围还是一片荒山,土坯炮台在风雨侵蚀下残破斑驳。后来,部队营房陆续建起,山梁渐渐有了人烟。那时的新民路上,驴车马车慢悠悠地穿行,人们出行大多靠步行,或者乘坐一种叫“六根棍”的马车。
1964年,从空中航拍的乌鲁木齐市青年路至北门、新民路一带街景。宋士敬摄
更远处,南湖还是一片浅水湖,芦苇随风摇曳,夏日碧波荡漾。邓克功至今记得和朋友徒手抓鱼的趣事——清澈的浅水里,鱼影清晰可见,两人赤手空拳竟也收获颇丰。“回家后,歹歹地喝了顿鱼汤!81岁的邓克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如在眼前,仿佛那鲜美的滋味仍在唇齿间萦绕。
对于68岁的彭水泉而言,新民路承载的,是她在市第41小学上学的时光,日复一日走过的青葱岁月。那时,她的家在北山坡的民房里,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一炮成功”的山梁,然后沿着半山一路下坡,过了新民路,再上坡才到学校。途中,他们会经过当年还是制药厂的中药饮片厂。
厂院里堆放着一袋袋散发着药香的中草药,总是吸引着彭水泉和她的小伙伴们好奇的目光。年少无畏,有时趁着院里无人,他们会悄悄地凑上前去,忍不住抽出一两根中草药来。彭水泉一次好奇抽出的,竟是几粒野葡萄,指头粗细,紫黑油亮。咬上一口,酸酸甜甜的味道在口中散开,这种药材,在物资匮乏年代,竟成为孩子们的解馋零食。他们边玩边吃,直到当晚流鼻血时,她才醒悟,原来这中药并非零嘴,万不能随意品尝。
新民路地势较低,每逢雨季,这里便化作一条泥泞的河流,给彭水泉和她的同学们带来了不少烦恼。想要去马路对面的学校,就必须蹚过混杂着泥水的路面,到达学校时,鞋袜早已湿透,只能穿着湿漉漉的鞋袜上课。因此,每到下雨天,谁能拥有一双防水胶鞋,准会被大家羡慕不已。
一炮成功小区,清晨或日暮,人们在仿古炮台旁跳舞锻炼。记者赵剑尘摄
但童年的快乐总是淹没这些出行烦恼。放学后,“一炮成功”的山梁就是孩子们的天然游乐场:男孩们趴在地上拍打纸叠的三角,挥舞木棍玩“打尜尜”;女孩们翻飞的毽子和跳绳划出弧线;混合着打沙包、抓髀石的欢笑声在山梁上回荡。总要等到暮色四合,远处传来“回家吃饭”的呼唤,大家才依依不舍地散去,留下山风轻抚过他们奔跑的足迹。
夏日的阳光洒在新民路北端(现宏大广场东北边)大片的菜地上,孩子们的笑声在田埂间回荡。彭水泉和小伙伴们最爱光顾那片菜地旁的水渠——清浅的水流漫过脚背,冰凉的触感让暑气顿消。他们赤着脚在水里踩踏,溅起的水花打湿了裤腿,却挡不住嬉闹的兴致。彭水泉至今仍记得,那时分不清芹菜和香菜,有一次摘了把芹菜回家,结果却是一把香菜。引得母亲笑言:“菜农种几片菜地也不容易,以后可不能随便摘了。”虽然母亲语气温和,但这份告诫,却让彭水泉牢牢记在了心头。
时光流转,大约到了1975年之后,新民路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柏油路取代了泥泞。而公交车的开通,则可能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那时候,新民路周边的居民,多数家中仍依赖压井水生活。家家户户都备有大水缸,而彭水泉总是会跟着父亲到井台边,她压父亲挑,这样用肩挑手提储备的一缸水,方能满足一家人几天的生活所需。
彭水泉记得,如今的鑫都大酒店所在地,当年是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商店,主要售卖酱油、醋等生活日用品。或许是因为窗户狭小,店内的光线总是显得有些昏暗。这些零散的记忆碎片,勾勒出新民路朴实而充满生活气息的旧时画卷。
霓虹续写新篇章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乌鲁木齐也以蓬勃之姿迎来了新的时代。1992年,新民路与红山路交会处,一座新楼拔地而起,同时底商开张了一家鑫都酒楼。它以崭新的姿态,迅速成为当时新民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001年10月,从红山路拍摄的鑫都大酒店新民路一带街景。 李向东摄
“那时候,能在鑫都办一场喜宴,那绝对是要些家底的。” 60岁的王建明记得,当年自己结婚时,未婚妻家人提出要在鑫都酒楼举办喜宴,提前一个月去预订时,已经排不上了,当时鑫都酒楼的婚宴厅都预订出去了。虽然最终没能如愿,但那份对“鑫都”的向往,却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里。
1996年,鑫都酒店的负责人陈少壮辞去稳定的工作,接手了父亲酒店管理生意,也看到了餐饮市场的巨大潜力。他敏锐地捕捉到,随着城市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扎堆举办的婚宴将会有更大的市场,于是,鑫都酒楼迎来了第一次转型——升级为鑫都大酒店。
“从小酒楼升级为酒店,当年这并不容易。”陈少壮说。随着新疆餐饮市场竞争加剧,酒店要想脱颖而出,必须一次次迭代升级。“我们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从硬件设施到菜品创新,再到服务水平,都力求做到最好。” 伴随着陈少壮的坚持与创新,鑫都大酒店逐渐成为了北门附近乌鲁木齐人婚宴、团建、相约聚会之地。
创天高架桥和鑫都大酒店都见证了新民路的发展。记者赵剑尘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老乌鲁木齐人,至少有一半都在鑫都大酒店吃过饭。“我的订婚宴就是选择在这里举行的,鑫都大酒店对我来说,是幸福的记忆。”57岁的赵鹏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他的订婚宴。 “他们家的特色菜‘羊全拼’,由羊头、羊肝、羊肺、羊蹄组成,那道佳肴摆在桌上也很好看,亲戚们吃了都赞不绝口,都说这地方吃着舒服,是家里的味道。”
鑫都大酒店见证了无数新人的幸福时刻,也承载了许多家庭和朋友相聚的欢乐时光。2023年12月,鑫都大酒店被列为首批“新疆老字号”企业之一。这份荣誉背后,是无数像赵鹏这样的顾客共同体会和难忘的记忆。
时间来到新世纪,乌鲁木齐经济快速发展。“当时乌鲁木齐机动车数量好像变多了,新民路与红山路交会处经常堵车。”经常路过新民路的彭水泉说。城市交通压力日益增大,为了缓解这一局面,提升城市运行效率,一项项城市建设工程应运而生。2000年,新疆创天集团在新民路旁投资兴建了创天大厦,随后冠名了新民路“新疆创天高架桥”。当时修建这座高架桥,主要是为了缓解通往北门环岛新民路日益增长的交通压力。创天高架桥的建成,宛如一条巨龙横跨在新民路上,极大地改善了区域交通状况。创天高架桥不仅改善了交通,也成为了新民路的一个标志性建筑,见证了城市交通的发展与变革。
新民路美食街汇集了好几家特色美食,人们常常慕名而来。记者赵剑尘摄
如果说鑫都大酒店是新民路上的华丽篇章,那么新民路美食街,则是这条街道下方最接地气、最有人情味的生活画卷。2013年,新民路美食街正式开建,而它的前身是方便人们生活的“新民路市场”。这里汇聚了新疆各地的特色美食,也容纳了无数个用心经营的小店。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吾吾子羊羔肉”。
吾吾子羊羔肉,在经历了和平南路总店的忙碌后,又在新民路美食街开了分店,让更多的新民路周边的食客,也能品尝到那份传承了上百年的美味。“味美肉嫩,肥瘦相间,鲜嫩可口,不腻不膻。”是食客们对它的共同评价。7月21日,自媒体作者张沫玄专门来美食街打卡,不但对这里的清炖羊脖子赞不绝口,甚至还品尝了菠菜面、爆炒羊肝,这次体验让他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这一盘传承了四代的羊羔肉,在2010年,被列入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了吾吾子羊羔肉,新民路美食街还有清汤丸子肉饼、宋军山师傅香辣蟹、三凉、烧烤、火锅等各种美食。每一种美食都有着独特的风味,吸引着市民和游客前来品尝。“这香辣蟹的味道很不错,蟹肉鲜嫩,香辣入味,让人吃了还想吃。我和同伴还在别家店叫一份凉粉、凉皮,味道也很棒。”来自成都的游客李茗媛说。
当夜幕降临,新民路的美食街也热闹起来。“约上三两好友,乘坐地铁不过十分钟就到了新兴街站。”家住北京路附近的曾立新说。地铁的开通带来了市民出行的快捷和方便,大家在这里品尝了美食,若想彻底放松,就去不远处的宏大广场F23派对KTV,放声唱上几曲,一天的疲惫会一扫而空。
新民路的蜕变,远不止于味蕾与歌声。行走在宏大广场旁,一抹跃动的蓝忽然撞入眼帘——灰旧的墙面被新民路街道志愿者们绘成绚丽的“海底世界”。海草摇曳,海马游弋,鲨鱼与乌龟在珊瑚丛中若隐若现。
“我家就住在新民路附近,只是利用自己会画画、会设计的特长,来改变这条路的周边环境,打造一些生活中的小惊喜和小景观。”志愿者陈蓉说,简单的话语,却饱含着对这条老街深深的热爱。2025年4月,更多与她一起的志愿者,只希望以自己的力量,为老城区增添绚丽的色彩,也让行走其中的行人心情愉悦。或许,他们绘制的不是海洋生物,而是一座城市对美的执着追求。这种由市民自发参与的城市更新,或许规模不大,却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地改变着城市面貌,也让“我的城市”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夜晚的新民路美食街霓虹闪烁,吸引着人们闻香而来。记者赵剑尘摄
如今的新民路,在每个新的一天迎来南来北往的行人和车辆,夜晚则伴着美食街的袅袅炊烟,继续讲述着属于这座城市的故事。而在宏大广场楼上的KTV里,欢唱的旋律与老街的静谧形成奇妙共鸣——这正是当代都市生活的生动写照,既能享受现代娱乐,也能在转角遇见艺术。
新民路从泥泞土路到川流不息的车流和人流,它见证了乌鲁木齐的城市发展与变迁。这里有老字号的传承与创新,有交通的改善与进步,有美食的汇聚与融合,有街区面貌的惊喜,它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承载着人们的梦想与希望。或许,今后的新民路仍将书写属于它的篇章,在不动声色间继续完成对乌鲁木齐的永恒记忆。
编辑:李杨
帕提古丽·阿西木
2025-07-30
👍
网友19935: 🎉
网友19935
2025-07-29
🎉
广播新闻21620
2025-0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