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客户端14小时前
(本文作者张宁,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耿海璐,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
近期,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宇树科技正式启动IPO进程,进入上市辅导阶段。作为国内少数实现产品工程化与量产交付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宇树此举引发产业界与资本市场广泛关注。一方面,这标志着中国人形机器人从“技术想象”向“商业验证”迈出关键一步;另一方面,也将成为当前高端制造与AI融合趋势下的典型资本化样本,它确认了资本视角的机器人商业前景,并进一步推动多元机器人场景投资的升级。
一、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拐点期:从实验室走向商业试水
过去五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研发热度显著升温。特斯拉、Figure AI、Agility Robotics等海外企业不断披露产品进展,试图打破传统“机器人=工业臂”的范式,推动类人结构在柔性制造、服务场景、安防巡检等领域落地。
国内市场紧随其后。“机器人+”行动带动下,相关企业集中发力。宇树科技早期以四足机器人出圈,后续通过自研电机、关节模组与控制算法切入人形机器人领域。其H1产品搭载完全国产化动力系统,运动性能、控制稳定性在国内处于领先位置。区别于部分以算法集成为主的初创企业,宇树较早完成核心器件的底层自研,并实现小批量对外交付。
此外,宇树在海外市场已有一定销售基础,其四足机器人曾进入美国、德国、日本科研机构与企业实验室,构建起部分渠道与品牌认知。“具身智能+工程能力”兼备的技术底座,使其具备从科研型公司向产品型公司的转化潜力。
二、IPO启动释放信号:资本开始转向结果导向型下注
宇树此次IPO动作,从资本角度来看,是人形机器人产业由早期融资向中后期退出机制过渡的标志性事件。
过去两年,大量机器人初创公司获得PE/VC投资,估值体系主要依据技术叙事和团队能力构建,呈现“融资快、兑现慢”的结构性特征。但随着市场风险偏好下降与流动性环境变化,投资机构对于“可量产、能交付、能被市场买单”的项目更加青睐。
宇树科技在2023-2024年完成多轮融资后,进入IPO辅导期,说明其已进入资本化兑现周期。对于一级市场投资者而言,上市提供了明确的退出路径;对于公众市场而言,其上市估值也可能成为A股机器人板块未来的定价锚点。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Figure AI完成超10亿美元融资,估值超过26亿美元,而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尚无一家登陆A股市场。宇树如成功上市,将成为行业首个“量产型人形机器人IPO”,或重塑资本市场对该赛道的风险定价方式。
三、政策支持存在,长期空间可期
从政策环境来看,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高端制造、“机器人+”应用行动等一系列相关布局和政策的确对人形机器人产业构成支撑。但应看到,政策更多着眼于长期能力建设,并不构成短期商业化的直接推力。
近年来各地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如专项基金、示范应用场景、首购补贴等,确实在降低企业技术转化门槛。但也需警惕估值泡沫。特别是在一级市场已出现部分“PPT机器人”“仿生噱头”项目时,如何从政策红利中分辨真正具备技术积累与产品交付能力的公司,将成为投资端的核心考量因素。
宇树科技若顺利上市,虽可借助资本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协同、扩大产能布局,但在当前尚未形成广泛规模应用的前提下,政策与资本之间仍需保持张力和平衡,避免进入“堆估值、拉故事”的过热阶段。
结语:进入验证期,市场期待更实质性信号
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处于从叙事驱动向结果导向转变的关键窗口。宇树科技作为当前国产阵营中最接近工程化落地的企业之一,其启动IPO既是技术与产品阶段演进的自然结果,也对市场释放出“产业进入商业验证期”的信号。
但值得强调的是,IPO并非终点,更不是行业已成共识的背书。真正能穿越资本周期、实现长期价值的企业,仍需在成本控制、场景落地、服务能力等多个维度持续演进。面对热潮与预期,行业各方或许更应保持冷静观察与理性判断。
(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