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18小时前
雨后初霁,一道彩虹斜跨在琼库什台墨绿的山峦间。一个年轻的身影踩着泥泞奔向那道弧光——大三学生何玟卿的脚印,就这样留在了新疆草原深处。当同龄人挤进北上广写字楼实习时,这个南方姑娘选择独自登上西行的列车,以“打工换宿”的方式推开了一扇截然不同的夏天。
“还是希望大三这个暑假,找个好点的实习。”母亲的声音缠绕在电话那端。大三暑假,在世俗刻度上容不得“任性”。父亲沉默的担忧更沉重——女孩独行西北,安全吗?
可她的心底另有一种重量牵引。
旅行的动机起源于《我的阿勒泰》,哈萨克族牧人扬鞭的剪影和草原无垠的绿浪,给她种下了“非去不可”的执念。“不是单纯想玩,是想深度体验。”她回忆,“剧里哈萨克族人的生活,像块磁石。”当同行朋友因家人犹豫却步,她作了决定:一个人走。
“我要追寻的是万无一失的自由。”所谓“万无一失”,是查攻略、联系民宿、规划路线后,对内心召唤的坚定回应。最终,她带着父母忐忑的默许,挤进西行列车。“坐火车前往,是我认为最浪漫的方式,可以看沿途的风景。”车轮撞击铁轨的哐当声,成了青春挣脱束缚的序曲,显然这段经历是精彩的,她后来回忆,“这份迈出第一步的勇气也将鼓励你走向更远的远方!”
抵达琼库什台,现实迅速褪去了滤镜的光晕。民宿的工作远比想象中细碎沉重:清晨起身会去隔壁牧人家挤牛奶,在叮当牛铃声中准备早餐;收拾碗碟后,又穿梭于客房之间添补用品。所在民宿兄弟俩分工模糊,义工更被当作“全能”使用,稍有空闲便有事找上门来。理想中诗意栖居的幕布一经掀开,露出的原是生活粗粝的经纬。
然而,草原终究以它的方式拥抱了这个远方的闯入者。
玟卿与同住的另一名义工协商出“做一休一”的轮班制,从劳作的缝隙里夺回属于自己的疆域。轮休日,一个哈萨克族孩童带给她一段难忘的记忆,黢黑小脸晶亮眼睛,看起来毫不设防。“有个小孩拉我去骑马。”回忆时她语气飞扬。她跟着孩子深一脚浅一脚翻过山丘去骑马,马背颠簸,山风掠过耳畔,这一刻的笨拙与欢畅,是任何攻略上无从觅得的宝藏。
观念的碰撞也猝不及防。在辛苦工作间隙,她泡了杯咖啡,想分享给另一位义工朋友品尝。这本是年轻人之间寻常的温情。咖啡店店长却转身向老板“告状”。“当时就觉得有点被刺到了。”她坦言,这让她生气不已,热情洋溢的青春姿态,撞上了某些实用主义规则筑起的墙,“这真的很令人沮丧”。
当打卡式旅行让风景日益同质化、商品化,年轻人的选择提供了一种新的对抗路径。打工换宿,其核心价值远不止于省下住宿费。它意味着躬身入局,以双手的劳作和时间的投入作为“货币”,即使在打工之中遭遇许多不堪,也去“挣得”对一片土地更深层的理解、更真实的连接。
“我要的自由是允许一切如其所是。”她说,这自由包括接受粗粝的琐碎,拥抱偶遇的温暖,也包含对阴影清醒认知。当无数年轻人咨询打工换宿渠道,背后是Z世代对“体验式旅行”的渴望,本质上是挣脱被安排轨道,亲历中定义自我与世界的关联。她在随笔的文末呼喊道:“嘿!别计划了,该出发啦!”
如今玟卿坐在写字楼里,眼前电脑屏幕上的报表与新疆青草气息隔着时空,但那个夏天的馈赠已融入骨血:孩童递来马缰的信任眼神,彩虹下泥泞跋涉的畅快,火车上陌生人伸出的援手,甚至对骚扰信息果断拉黑的警觉——这些经历所沉淀下的底气,比任何简历都能更坚硬地支撑着她。
“少年心气是不可再生之物。”琼库什台的彩虹终会消散,但奔向它的勇气,已化作心中不灭的火种。当无数年轻人被“上岸”声浪裹挟,那个踩着泥泞奔向天光的背影告诉人们:出发的意义,始于莽撞而真诚的举步。
编辑:杜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