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客户端07-24 16:32
□蒋璟璟
今年5月,王先生在自媒体上曝光辛巴自创品牌“棉密码”卫生巾添加硫脲,并组织消费者集体送检。检测结果显示,10份样品中有7份检出硫脲。硫脲也被国际癌症研究联盟列为第3类致癌物。记者获取的一份统计表显示,棉密码卫生巾超30人自述患甲状腺癌。统计表中,约35%的家庭中未成年女儿与母亲长期共同使用“棉密码”卫生巾;数百例消费者反馈红肿瘙痒闷痘炎症、妇科炎症、皮疹荨麻疹等硫脲关联病症。(新京报)
从媒体掌握和报道的情况看,“棉密码”卫生巾与患癌等病变,似乎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但从逻辑角度说,这种相关性并不直接等同于因果性。到底是不是“棉密码”卫生巾诱发患病,这还需要后续一系列专业的医学鉴定和病理学论证,可以想见,这注定是个复杂、漫长的过程。如今,相对容易弄清楚的是,“棉密码”卫生巾里究竟是否含有硫脲。之于此,我们看到,消费者集体的送检结果,与棉密码品牌请求汕头市监部门进行产品抽检的结果,大相径庭。
消费者送检的结果是,“样品中大比例检出硫脲”,而棉密码委托检查的结果则是“未检出含有硫脲成分”。差异如此巨大,应该不是检测机构本身可靠性的问题,而大概率还是“样品批次”的原因。汕头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出具的报告中明确提到,来样方式是“送样”。这就很耐人寻味!需要追问的是,作为委托单位的汕头市监部门,在此事中又是如何取样的呢?其是照收了厂家送来的样品,还是随机抽取了真实在售的商品?
一个基本常识是,卫生巾之类的护理用品,鉴于其生产流程,就算是出问题,大致也不是“团灭”的那种,而更可能是部分批次出事。所以,仅仅抽取在售的、近期生产的批次产品检测,并没有太多说服力。面对致癌疑云,当务之急,就是尽可能地对棉密码卫生巾进行全方位的回溯性抽检。要强化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一则需要提高样本总体的数量,再者也要提高样本的均值分布性——“棉密码”的买家,很多都有大量囤货的习惯,这为后续的取样检测提供了便利。
事已至此,无论是消费者自行送检,还是厂商“请求抽检”,显然都无法给出盖棺定论的结论。鉴于此事所提示的重大潜在风险,相关职能部门主动介入、立案调查,已然势在必行。一方面要尽可能多地封存、取样、检测,从产品端突破,摸清事态严重程度。另一方面,也要落地到生产端,查明厂商有没有“违规用硫脲替代抗氧化剂茶多酚”的蛛丝马迹……一头事关大众生命健康,一头关乎厂商品牌声誉,以彻查廓清疑云,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