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视听16小时前
故事讲述人:新疆学子 张潇丹
河西学院林荫道两旁的柳树,婀娜多姿,柳叶被风吹得沙沙响,走在路上总会让我想起家乡的白杨树,上食沃土、下饮黄泉,皲裂的纹路、银白的叶蓓,风吹来时如同一片海浪哗哗作响。
我像一株幼苗在新疆的土地抽枝展叶,而家乡也在时代的春风里舒展筋骨,她以日新月异的发展托举我变得坚韧,我以向阳而生的姿态呼应它的蓬勃,血脉相融。
2012年拍摄于乌鲁木齐市红山公园
葡萄架下多民族共酿的甜
童年的记忆总裹着阳光的温度。昌吉的夏天很长,邻居维吾尔族大叔家的葡萄藤爬满院墙,到了7月,紫莹莹的葡萄垂成串,能遮半条巷子的阴凉。放学后,我和小伙伴们总蹲在葡萄架下写作业,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混着葡萄的甜香漫在风里。作业写完,哈萨克族阿妈会热情地端来自家做的酸奶疙瘩,笑着邀请我们一同品尝。大叔、阿妈们见我们偶尔会为一块馕争得脸颊通红却没半分真恼,眼里反倒盛着星星似的光……
那时家乡还没有如今这么多高楼,但学校的教室总是亮堂堂的。不同民族的同学坐在一间教室上课,课间休息时,他教我念维吾尔语儿歌,舌尖卷出轻快的调子;我教她背唐诗,平仄里藏着江南的雨。这些细碎的暖,像天山雪水悄悄漫过田埂,浸润着我的童年。让我早早懂得,“民族团结”从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葡萄架下共分的甜,是炉火边相递的暖,是人间最真切的温情。
2010年拍摄昌吉风貌(摄影:新疆大学王子康)
白云之下繁荣发展的家乡
上初中那几年,家乡像被按了快进键:土路变成柏油路,车轮碾过只留下平实的印记;高楼拔节而起,窗玻璃映着天光流云;日子像刚出炉的热馕,蓬松又带着麦香。最让我兴奋的是,昌吉州图书馆新添了上万册书,在那里我第一次对未知的祖国山河有了浓厚的兴趣,一粒“走出去看看”的种子在心里萌发生根。
乌鲁木齐市全景图(摄影:新疆大学王子康)
高中政治课上老师给我们播放新疆发展的纪录片:塔里木油田的钻井架刺破戈壁,钻杆像大地的脉搏;中欧班列载着新疆的棉花驶向欧洲,车轨延伸处是连接世界的桥……“这些发展,都是你们走出去的底气。”老师站在屏幕前说,“记住咱们新疆的‘白杨精神’——扎根大地,就敢顶风傲雪;并肩向上,便不惧戈壁荒滩。”是的,或许就是这份智慧与底气,让我有勇气走出新疆读大学。今天的我时刻怀揣着对家乡的那份眷恋与自豪,走到哪里都想把家乡的葡萄、草原、笑脸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人认识新疆、了解新疆、走进新疆……
2020年拍摄于昌吉州第二中学(摄影:新疆大学王子康)
立白杨之志点缀山河之美
去年暑假回家,我发现曾经的戈壁滩上立起了光伏电站。蓝色光伏板在阳光下铺展成海,闪着碎钻似的光,像给大地镶了层宝石。许多新疆学子乃至东南沿海地区的毕业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投身西部大开发:有的去戈壁守护防护林,有的在口岸做对外贸易,有的依托草原发展生态旅游。资源的禀赋是起点,党和国家擘画的蓝图才是发展的压舱石;多民族共酿的甜、共生的“石榴籽”并肩前行,将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我也在悄然间明白,所谓相互成就就是家乡用沃土托举我们向上生长,使我们终将成为 “新的白杨”,为这片土地抵挡更多风沙。
2024年8月拍摄于喀什市喀什古城景区
如今我就读于河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学专业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每当老师讲到“乡村振兴”“文化传承”这些话题,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家乡的模样:那是天山巍峨的轮廓拥抱广袤的大地和无垠绿野的交响、是坎儿井涓涓细流滋养葡萄藤蔓的喜悦、是十二木卡姆悠扬倾诉与麦西热普炙热奔放舞步的缠绕……所有的一切,不正是 “白杨精神”那扎根大地、坚韧不拔、昂扬向上、朴实而又有韧性品格最鲜活的注脚吗?
我深知,此刻所汲取的每一丝养分都将汇入建设美丽祖国的钢铁洪流,家乡或是我发光发热的归途。或许有一天我将站在讲台上、坐在葡萄架下,将戈壁滩上的变、白杨林间的韧,讲给更多的孩子听。
2024年8月拍摄于昌吉州天山天池风景区、新疆国际大巴扎
个人的成长或许从来不是孤帆远影,而是拔节的白杨,深深扎根故土汲取养分,带着故土的呵护与期盼、枝桠向着时代的天空不断向上、不断长出绿叶,为家乡遮风挡雨、与家乡同频共振。
来源:新疆广播电视台/丝路视听
投稿人:张潇丹
指导:河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正琴、河西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彭恩嘉
一审:苏芹
二审:裴翀
三审:徐浩宇
更多《万象更新70年·我的青春在新疆》征集作品点击上方图片
编辑:余飞
网友46236
2025-07-19
衷心期盼家乡能发展得越来越好,日新月异,焕发出更蓬勃的生机与活力💖